中国气象服务还有翻身机会吗?墨迹天气IPO的失败为行业敲响警钟!

前段时间,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气象服务平台墨迹天气IPO失败了,这件事引起了不少连锁反应。一个最显著的后果就是不禁让人们开始怀疑气象服务的商业价值,可以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在国外第一次倍受争议。靠广告和会员为主的气象服务商业化进程平缓,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比较显著的问题。墨迹天气IPO的失败,中国气象服务还有机会吗?答案肯定是有的。

产业之“盐”的商业价值

在美国,气象军师类的服务早已十分的普遍,比如知名天气服务公司Accu Weather早已有50年历史,被IBM竞购数据业务的天气企业The Weather Company历史也超过20年。目前,英国的气象服务早已全部商业化,年产值达到2600亿美元,美国则有1600亿美元,日本100亿美元。而且假如你注意的话,不管是IBM还是英特尔,经常会在自己的广告中表示自己的新产品包括硬件芯片和软件算法在天气预报方面的全新突破,这也足以说明天气信息在国外科技企业中的份量和地位。而在中国,气象产业的规模只有6亿美元,一方面绝对份额太小,另一方面则有些摇摇欲坠,没有产生规模,增长头晕。

究其原因,之前墨迹天气创始人兼CEO金犁以前有过一个十分精准的比喻,他说 :“我觉得气象是经济发展的一把‘盐’,放多放少能影响到炒好经济这盘菜。”盐这个东西有多重要你们都晓得,但盐也十分实惠,两块钱一包,能用好几个月。但自古以来贩盐又都是国家管制,私盐可谓暴利。从这个角度看,气象服务没有产生产业并不是由于不够重要,而是由于炒的菜还不够多 —— 在整个社会还有大把流程优化空间的时侯,气象服务的优先级和付费都会置于旁边,而一旦产业效率获得极大提高以后,换句话说就是人人都吃上饭以后,那么盐的价值就会爆发。

而在目前这个阶段,气象服务产业想靠自身服务赢利确实比较困难,这也是为何大部分企业主要收入依赖广告的缘由。事实上,这一点在行业乃至行业以外的其他领域也不鲜见,比如国外最大的互联网安全公司360,在安全领域投入巨大,但由于安全免费,其实并没有带来哪些直接收入,因此,大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广告和游戏。而互联网三巨头BAT的主营收入不仅腾讯游戏抢占份额比较大,其他都是以广告为主。这在现阶段的互联网行业还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情况。

而另一方面,大家对天气产业还很不熟悉,比如有人认为这个行业数据都来自于国家机构,并无获得门槛或则专属权利,那么显然人人可做。但事实上,全球任何一家气象服务的企业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家气象部门,比如法国Accu Weather提供的气象服务就是基于海洋气象中心(Marine Weather Center)和美国国家气象局(NWS)的气象数据,而这种企业的竞争核心还是在于对气象数据的加工能力,形成的包括算法、历史气象数据、精准度、及时程度等方面的差别。所以,气象这个行业的门槛并非数据本身,而是在于算法、数据剖析和经验的积累,这也是气象预测的关键和根基所在。

结合以上两点,纵观现今市场主流的天气查询App,墨迹天气、天气通、彩云天气,都仍集中在单一且基础的查询功能服务上。所以,在我看来,墨迹天气的IPO失败,其实更多诱因还是行业不够成熟,导致用户乃至机构都不太了解其中的价值和潜力,单纯看产值和特点,就容易得出比较偏执的推论。

图片[1]-中国气象服务还有翻身机会吗?墨迹天气IPO的失败为行业敲响警钟!-老王博客

人工智能和产业互联网机遇

事实上,对于气象产业来说,和中国好多其他产业一样,一方面起步较低,另一方面则也同样具有弯道会车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一是技术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破。另一个则是产业互联网的机遇,这也被公认是下个六年互联网公司变革的关键。

在墨迹天气近来发布的8.0版本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其在技术上的重要突破的。首先在气象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上,除了UI界面做了全新升级以外,相比之前的版本8.0降低了全球任意经纬度天气信息查询、长达四十天的天气预报、基于用户生活的场景化服务等功能,无论在北极、无名海域还是无人区,只要手机能接收到讯号,都可以查询到精准的天气信息,进一步加深了气象服务的深度。而40天的天气预报对于全球联通的各种商务人群、旅游爱好者可以说特别省心了,通过40天天气预报趋势让行程安排变的更科学可控,覆盖人群更广。而从短时来看,则可以按分钟进行预报,且降雨雷达图走势清晰。这一长一短两个天气服务功能背后,我们就可以看见人工智能算法及大数据剖析的身影。

此前,墨迹天气官方曾介绍道:为了实现愈发精准的气象服务,墨迹天气仍然在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大量研制投入,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15%。在我看来这似乎才是墨迹天气才能在行业保持领先的核心关键。强大的数据积累和经验以及领先的人工智能算法,会让这个领域实质上的差别越拉越大。尽管市面上还有天气通、彩云天气、手机外置天气在内的多种天气预报的方式,看似同质化严重,但实际上背后的能力差别还是比较大的,而这些差别在用户市场可能看不出哪些,即便不准用户也不会非常在乎。但是在企业服务方面,就是天差地别了,气象信息可以有效的指导用户的出游、生活、以及生产尤其是运输,比如为店家规划生产、确定库存、选择货运路线提供咨询,或者为船运、航运进行指导以防止气象诱因引起的灾难发生,减少损失,以及为制造业进行数据剖析与整合,降低原材料与能源消耗等等,如果准确度、及时度不高的话,就没有意义了,反而会带来很大的损失。

目前中国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正步入快车道,包括腾讯在内的大鳄互联网公司都在把眼神转向产业互联网,用技术为传统产业升级。而在这其中,自然也蕴育着巨大的气象服务机会,而且气象数据可以挺好的融入到产业互联网之中,加入进企业生产决策链,充分发挥“盐”的作用,成为一个关键变量。从墨迹天气之前的官方资料中可以看出,墨迹天气在2016年就开始深入气象数据、气象咨询和气象服务的挖掘,为B端企业提供气象解决方案,是国外首家通过提供多样化气象解决方案、为企业顾客提升经营效率、降低天气带来经济损失的互联网气象公司,比如你们最熟悉的订餐行业,几乎都是用的都是墨迹天气的气象服务,而近来,墨迹天气与平安、海尔、奇瑞、一汽大众也先后构建了合作,除此之外,我也是近来才了解到虽然部份手机外置的天气预报服务也是由墨迹天气提供的。由此看来,国内的气象服务产业只是现今总体服务还在早期,尚未到全面爆发的阶段。

图片[2]-中国气象服务还有翻身机会吗?墨迹天气IPO的失败为行业敲响警钟!-老王博客

夜观星象,笑看风云

在唐代,贤德大能的重要标志就是懂得夜观星象,笑看风云,比如诸葛亮借东风,就是千古佳话,放在明天虽然就是天气预报了。不过比起唐代的靠天吃饭,今天凭着天气预报的精准化,人们的生活自主权和自由度虽然降低了许多,而且正在奔向场景化的方向发展,比如墨迹天气新发布的8.0新增了出游、钓鱼、亲子、运势四大基于场景化服务的蓝筹股,开始针对人们的活动来进行相应的天气服务,尽管比较中级,场景也不多,但确实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未来生活场景。从新版本的改变可以看出,他们在气象的基础上延展出更多的相关服务,不再满足于只做天气服务的工具类产品,预计今后会有渐渐向气象生态闭环方向发展的趋势。而从目前墨迹天气超过6.5亿用户每晚都要进行6亿次以上的天气查询,也足以看出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只是在气象服务和生活场景的融合上,还有更大的技术提高空间,比如自动化的提醒和规划,就会让人觉得便捷好多。

图片[3]-中国气象服务还有翻身机会吗?墨迹天气IPO的失败为行业敲响警钟!-老王博客

我感觉在未来,天气预报可能会弄成不是这么单纯的数字通知,而是给出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比如说,我要出门,APP给我的建议就是穿哪些大衣,带伞或则眼镜之类,这上面似乎就融入了天气的数据,包括湿度、光照和下雪,但系统早已帮我进行了先行决策,省去了我的思索和处理。这种天气预报的无缝融入,我相信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彻底颠覆过去几十年天气预报以读取信息为主的形式。体验出来看,墨迹天气8.0的场景化提醒,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雏型,比如跨城天气提醒的功能就很符合天气信息与用户服务融入的理解。作为行业起步最早,用户最多,经验最足,技术积累也最深厚的墨迹天气对产业的理解和服务的深度上终究是行业领头羊,也是最有可能实现这个率领行业突破的先锋。

不过这些突破并不容易,还是须要更强大的行业数据积累和算法升级,这也须要更多的人涉足到这个行业中来,而不要对这个行业失去了信心,气象服务的市场爆发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对于这一点,我觉得一方面须要国家加强气象数据的开放力度,政企联合构建智慧气象大数据平台。同时加强对气象核心技术攻关的扶植,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但最后还要强化气象人才基础和实践能力培养,这样就能真正把这个行业做大做强。

所以墨迹天气IPO的失败只是一个金融领域的尝试折戟,不能代表行业的失败,但侧面也印证了国外气象产业价值没有得到正确的剖析及释放。反而,我倒认为这个行业的未来一片光明,只是在静静等待技术的突破和市场的成熟。相信随着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大发展,气象这个“经济之盐”的价值,也会早晚被你们所认知。

运营帐号简介:

微博:@万能的大熊:粉丝255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