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及特点分析

新闻传播学论文1

摘要:近年,新闻传播学成为考研的热门学科。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学硕士培养的内涵与特性等方面进行剖析,探析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高等教育

一、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内涵

新闻传播学硕士是一个介于学士及博士之间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新闻传播学要求本专业硕士具有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基础、独立的思索能力。世界上最早开设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课程的是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其专业涉及新闻的各个领域,毕业生在德国乃至世界各主流媒体非常活跃。而我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本身起步较晚,无论是学科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是在借鉴西方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上去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学制通常为学分制,学时为两年,前两年是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时间,课程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通常可以修完绝大部分学分;第三年拿来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以及求职。毕业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证书以及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开始于1978年,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次招收一批新闻学硕士研究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批自己培养的高层次的新闻教育人才。经过几代新闻人数六年的努力后,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培养早已初具规模,形成了自己的模式,逐渐规范化。

二、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特征

(一)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培养重视多样化。近年来,跨专业报名新闻传播学硕士的人数比列逐年上升。跨专业中学生在接收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将这种理论技巧与自己专科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入的辨证思索与剖析。在学科交汇处提出新的理论构想,进而取得新的研究成果,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当前,业界须要这样既具有新闻专业素质又拥有其他领域专业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人才。结合近几年状况来看,部分新闻从业人员也开始选择读研深造,他们的加入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战案例资料。

(二)课程设置重应用性

由于基本专业的特殊性,新闻传播学在人才培养上愈发重视实用性、应用性。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起大专阶段来愈发重视的是基础理论和研究方式的学习,并且在进行了系统的导论学习后,细化专业学习。应用型课程的设置将当下新兴的科学传播技术和先进的新闻传播理念引入课堂,弥补研究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弱项,以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使学术研究紧贴实际生活,实现学术成果对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新闻传播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的新闻业务中。这也能使研究生毕业后更快速地融入专业工作,使研究生教育与时俱进。

(三)注重思维及能力培养

与新闻传播学本科生相比,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征是加强对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打造,通过研究和讨论,引导中学生对理论进行思索,结合新闻业务案例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中学生自主思索的能力,使中学生构建逻辑思维能力,辩证地理解新闻传播理论,进一步研究新闻业务,发展学科理论学说。研究生教育须要从学术层面培养中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深刻理解新闻传播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剖析,对学说进行发展或批判。研究生教育精且细,才能产生理论构架的系统搭建,逻辑思维的确切打造,科研能力的着重培养。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是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

三、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的意义

(一)促进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

我国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均起步较晚,我国的新闻传播研究基本是在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实际的新闻传播风波进行的,主要是对新闻业务和新闻事业发展的探求。其研究实用性质较强,相应的理论色调就比较弱。传播学引入新闻学界后,经过一代专家学者的探求,将两者磨合,新闻学和传播学早已彼此交融,传播学的研究方式和批判思想已然成为新闻学研究的一部分。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愈加指出学科的融合,将两者的思想理念与研究方式融汇,以传播学的研究方式探求新闻学研究。研究生教育就是在着重培养一群从事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人才,培养其科研能力,鼓励热心学术的学子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储备人才。

(二)提升新闻传媒行业的竞争力

从新闻传播业界的角度看,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促进作用也是相当大的。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新闻传播学术理论转换为新闻传媒行业的生产力,促进我国新闻传媒传播能力的提高,扩大我国新闻的传播影响范围,提升我国新闻的传播影响力,提高我国的国内外舆论引导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现当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新媒体的出现、社交媒体平台的强悍给新闻传播力的提高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在这样一个形势多变的环境下强化我国的新闻传播力,需要学界的研究者们不断提出新问题和新视角,反复地进行研究,探讨出最好的方案、办法。

(三)符合研究生自身发展的须要

随着专科毕业生数目的逐年降低,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持续下降,而大专文凭的竞争力却从未下降。这致使大专毕业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印发处于劣势地位。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时相较于本科生会更有自信心、更有竞争力,部分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对高学历人才有更多的需求。尤其是西部地区、基层单位,研究生的优势较大。在工作中,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所接收的教育和培养出的思维能力能使得其在事务处理上看得更远、考虑得更周到、处理得更妥贴,这种能力使研究生在工作发展上有着足够的冲劲。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行业,甚至从国家的角度来看,都非常重要。国家传媒影响力的拓展、新闻传媒行业的发展以及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本身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规范的高等教育,需要院校和专家学者们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给以注重,完善学科教育体系,丰富研究生教育内容,鼓励中学生勤奋钻研学术,促进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天策.新闻与传播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与模式[J].新闻与写作,20xx(4):65-68.

[2]徐耀魁.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困局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xx(7):19-22.

[3]张瑜烨,杨海洋.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起点及研究进程[J].当代继续教育,20xx(2):62-65.

新闻传播学论文2

新闻传播学涉及的领域很广,要明晰自己的兴趣所在,详细了解高校的培养方向与优缺后再报名。

对于一件事,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有行动的动力,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是这么,媒介环境学创始人尼尔·波兹曼曾说:“我骄傲,我是媒介环境学人。”而我,也很骄傲,因为我是媒体人。

说起媒体人,很多人就会想到电视主持人或记者,但我却是—名陌陌文案编辑。事实上,媒体行业也分很多种,其中传统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等,而近几年盛行的新媒体则囊括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方式,包括数字化的传统纤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等。不管是哪种背景下的媒体人,他们都绝非电视上看见的那样光鲜。说白了,媒体人虽然很苦很累,在这儿,常常是女性当女人使,男人不当人使。

说起来,我的小学时代虽然就为从事这个工作埋下了伏笔。那时超喜欢写小说的我立志“以笔浪迹天涯”,于是在中考时我考取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该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主要学习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以及与广播电视有关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作为未来的媒体从业人员。新闻采写、编辑以及摄影等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知识的实践性都十分强,在进行理论学习以后,更多的便是相关的实践操作。事实上,看似很好玩的新闻采写在好多时侯是件让人头痛的事儿——要及时写出既有时效性、真实性又吸引受众眼珠的文章,是十分困难的。

大学四年稍纵即逝。我的大部分朋友在毕业后都去了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媒体企业做记者、媒体营运、网络编辑等。而我选择了继续深造,攻读传播学硕士。随着对媒体行业的进—步了解,我更加憧憬步入该行业工作。于是毕业时我如愿步入了报社新媒体部做微售客户端的文案编辑。作为陌陌文案编辑,主要工作就是把新闻报导、有价值的文章以微文的方式推送给受众。本质上与传统编辑没哪些差异。只不过换了—种表现形式而已。

当然,“理想很丰腴,现实很肉感”。不得不说,媒体工作真辛苦!每天赶新闻稿件到中午,有时新闻来了,要立刻爬起来编辑推送,吃不好又睡不好。不过,喜欢写东西的朋友肯定晓得,夜深入静时常常也是心绪最为活跃的时侯,灵感经常在那时冒下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再苦再累我都认了。对于一件事,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有行动的动力,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是姐此。当你认真做完那件事,回头看自己留下的脚印,看到自己一路瘫来的成长历程时,那种愉悦感,你比谁都清楚。

新闻传播学论文3

摘要:在传媒高速发展的明天,新闻传播仍然以其高标准的制做传播流程抢占着传媒的制高点,新闻的政治舆论导向关乎着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而随着微时代赛博空间日渐溶入到大众传媒的各个方面,探讨“全球在地化”情境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发展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传播的本质出发,通过微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赛博空间内的显性表征及相关性,探索两者互相融合、促进与构建的机制。

关键词:新闻传播;微媒体;传统媒体;重构

新闻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新闻定义中的传播主要指“大众传播”,即职业传播者通过某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体向大众人群传递信息的活动。随着“全球在地化”的深入和互联网文化的入驻,中国的传媒发展已与世界接轨,新闻传播早已发展到从最初的整体、宏大、秩序步入到个体、碎片、张扬的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个体意义上的风波性和参与性早已成为微时代的明显特质。当微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诠释出积极生长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亚文化趣味的征引和悲观的时代症候,这些都给传媒工作者和研究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笔者在本研究中企图通过微媒体和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及关联性,探讨微时代下新闻传播的交互立体化发展规律以及重塑机制。

1.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及显性特质

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中,新闻传播以权威性、时效性、真实性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性仍然抢占着传媒的高地。新闻传播的载体和途径从广义上分有两种形式,传统媒体和微媒体传播。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盛行的互联网媒体而言的,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文艺式样(包括报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即使在微时代得以即将具名的维度下,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一直在信息内容生产、深度专业化报导、资源配置、机构规模、行业主导权及权威性等方面表现出极强的竞争力和鲜明的特征。

1.1强悍的新闻信息内容生产能力以及高质量、标准化的专业制做团队

国外一项名为《在线读者行为报告》的研究表明,选取数百万博客和社会微媒体网站的信息内容进行剖析,80%以上的链接都以传统媒体机构为信息源。实则是说现今炙手可热的微媒体传播平台内容的生产能力还是有限。由于中国的媒体机制形态(微媒体在新闻发布上的采编权相应受限),这种现象在中国彰显得更为显著。中国的传统新闻媒体机构有着庞大的规模、优秀业务能力的记者和采编人员、一定区域内最专业顶尖的制做设备,这些配置都决定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做发布领域的高质量、高标准以及难以撼动的资源优势。

1.2高水准新闻信息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提高能力

相对于时下微媒体为受众提供的“信息快餐”,传统媒体固有的资源长度在全面调查、深度挖掘、后续跟进等方面具有其后发优势的明显特征。

1.3悠久历史下积累的新闻品牌知名度以及资源优势带来的权威性

传统新闻媒体机构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期间人类社会经历过战争、经济疲软和衰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等多次各领域的剧变,传承至今的新闻媒体在公众心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这一特性缔造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以及真实性。

2.微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角色饰演

什么是微媒体,从字面上看好像只是我们用的微博、微信,其实不然。“微”是相对于“宏大”而言的,而微媒体所代表的个体、差异、多元是相对于福特主义阶段传统新闻媒体的整体、秩序、统一而言的。表面上微媒体来自于对“微小、平凡、时效、自由”为表征的新媒体文艺样式和社交传播方法(博客、微博、论坛、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的点题,但实则是对网路文化逐渐溶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细节,且使得人们用互联网的思维抒发去看待世界的总结。微媒体的时代是一个后福特主义文化态势在城市社会中得以广泛深度发展的时代。而微媒体新闻的即将具名,更可以看作是互联网文化更大范围地入驻人类社会生活核心图式的标志。这促使我们开始重新思索新闻传播与世界、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的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促使微媒体新闻传播的特点愈发彰显。

2.1传播内容的个性化、碎片化,传播行为的去中心化

方兴未艾的微媒体时代赋于了现代普通人进行传媒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条件,新闻传播的概念被扩大化,而“微”所指向的是一种个体的盛行,是以个人为单元、个体为终端的新文化思维与文化态势。用户可以针对任一新闻风波选择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进行发布和评论,并且这种信息发布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去中心性、碎片性。在微媒体传播的维度下,新闻传播的媒介议题设置及新闻价值的判别更趋于于多元性、灵活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为代表的后福特主义艺术话语。

2.2传播构架的超级链接化带来的迅速时效性

借助无线网路和联通终端,个体有条件全天候、全时段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布及评论新闻风波。这种时效性有时甚至达到了新闻风波发生过程中,传播就早已同时实现的程度。这都是人类步入微媒体后福特主义阶段以来一以贯之且积极下降的文化生态之一[1]。

2.3传播频度的几何级数化带来的高覆盖性

微媒体新闻传播从首位发布者开始就以指数级方法扩散,这种原子裂变的传播形式可以使新闻信息在极短时间内覆盖全网。正是微媒体平台新闻传播的这一特质,赋予了新时期新闻传播体现人类文化传播范式重要改革的价值。

2.4平等交互带来的及时纠错性

在当下以交互为核心精神的web2.0时代,各阶级民众在互联网平台上享有平等的信息发布权。这种交互平台可以接收来自不同群体阶级的观点及声音,有利于还原新闻风波真相和综合客观评价,对于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才能起到纠错疗效,体现新闻的真实原则[2]。

3.微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交互发展的优缺及优劣势

在新闻风波发生和发布过程中,微媒体和传统媒体都以新闻风波播报的真实性、时效性作为主要追求目标;都须要对新闻风波本身及其发展过程进行跟踪、评论和深度挖掘;都受当下传播营销学影响彰显出显著的亲民化倾向。微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固有的媒介议题,其时效性、广泛性、互动性、参与性等积极诱因客观存在,但这些“我既媒体”弱化媒体把关人的“公民新闻时代”有其固有的亚文化征引和悲观价值观等时代症候,如新闻信息量大但良莠不齐(虚假新闻、炒作新闻、无效评论);公信力不足可信度低;新闻选题规范化、专业化过高等。而与之相对的传统媒体新闻在时效性及广度上略显逊色,但其优秀的品牌知名度、丰厚的资源配置以及强悍的信息内容生产力缔造了传统媒体在新闻制做上的高标准专业化、深度挖掘探讨的持续化、真实权威的引领化、舆论导向核心价值的建构化等优势。

4.微媒体与传统媒体交互立体化发展下的新闻传播构建机制

新闻传播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份,而微媒体与传统媒体是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的共同载体,微媒体思维模式的大范围入驻其实对传统媒体构成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但微媒体的发展速率及现况并未跨越人类生物学的一个代际尺度,中国新闻传播图式中仍然是微媒体和传统媒体并存的格局,二者融合实现全媒体新闻传播战略是历史的必然,这彰显了全球格局、在地路径的整合传播意识。

4.1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在新闻传播上实现交互借鉴

为提高媒体竞争力,各大传统媒体均开办了网路版、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占据新闻先机。但微媒体平台不是摆饰,要积极举办平台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真实地参与到新闻本身,此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代入感和认同感都有利于新闻本身的关注度提高。另一方面微媒体要尽可能地规范新闻选题和内容的范式,加强与权威媒体的合作,引用主流媒体的视频、声音、图片等资料提升自身公信力。

4.2传统媒体应通过价值观导向引导微媒体建构良性新闻传播环境

微媒体新闻传播的特质决定了其传播中的负面信息及虚假新闻会以几何级数化扩充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给公众生活和核心价值观导致严重的影响。传统媒体此时应发挥自身权威性、舆论价值强的资源优势,引导、协助微媒体完成新闻的筛选,建构和谐的新闻气氛。

4.3.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建构交互立体化的多维新闻传播空间模式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传统媒体和微媒体应有效地结合,微媒体因为时效性强的特性可以兼任新闻风波第一时间的报导发布,抢占新闻先机。传统媒体由于其专业性和权威性强而随即以更充分的企划、采编、制作,发布更全面、更有深度、更有连续性的报导,并在报导中纠正负面虚假新闻,引导健康的价值观取向。整个过程中力争做到新闻传播的多图式、多类型、多层面的交互立体化播报模式,建构多平台融合的全媒体战略。今年的“两会”报道期间好多主流媒体开通了网路上流行的直播间,题为“直播人代会”;前段时间卫视《新闻联播》推出的系列专栏“点赞中国”,这些都为传统媒体与微媒体相融合借鉴提供了颇具助益的案例参照。赛博空间下的新闻传播已由双向线性传播转变为交互立体化的多维网状传播,怎样更好地彰显当代新闻传播的文艺修辞能力,是“全球在地化”语境下中国传媒发展的核心图式。应充分利用各媒体平台的优势进行交互融合与构建,共同营造全媒体新闻传播的新世态。

参考文献

[1]黄洁沁.刍议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传播,20xx(10):36-38.

[2]冀蕊.基于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研究导刊,20xx(15):288.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