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物语:我希望,不管世界有多混乱,我都可以找到它的秩序

镜之物语:我希望无论世界多么混乱,我都能在其中找到秩序。

在职场中,我们随时都会面临挑战。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场景之一是:在电梯里,你“不小心”遇到了乘坐同一部电梯的大老板。老板为了表达对你的关心,问你:“你最近在忙什么?” 你的脑海里突然充满了思绪。

你很紧张,怎么能在短短的几十秒内给老板留下好印象?明明做了很多工作,却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慌乱中,你可能会拿起一些琐碎的东西说,还没说完,老板就下了电梯;你也可以含糊地回答,我手头的项目很忙,也就是说我什么都没说。老板点点头,随后电梯里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当你走出电梯时,你开始责备自己。为什么你的大脑会在关键时刻“崩溃”?最后,你把原因归结为紧张和心态不好,但你不知道,这种情况其实是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我们大脑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紧急情况下,困惑、不理解、不理解、学习缓慢是思维不足的人的主要痛点。力量。.

你可能会说,我也觉得自己的思维能力有点差,但是提高起来太难了。其实,提高思维能力有一条捷径,那就是——框架。框架是处理大脑中各种事物的现成模板。有了它,您可以从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高效快捷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相框真的有那么神奇吗?这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框架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我们人类思维方式中最先进的方法。我国知名咨询师王世民坦言,他用框架思维在20分钟内解决了一个公司一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王世民先生在他的《Thinking Power》一书中也详细介绍了该框架的应用方法,简单易懂,易于操作,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01 解决问题前,先弄清楚“问题是什么”

思维框架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我们快速定义问题。在职场中,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千万不要急于解决,首先要明白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出发前一定要弄清楚方向,否则再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目的地。

你可能不相信。大多数人在遇到问题时,可能连问题的表面含义都没有理解就开始仓促行事。比如老板对你说,“我觉得我们最近的销售情况不太理想,你可以分析一下原因。” 你连忙答应,“好,我马上分析。”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老板说的“不理想”是什么意思?销售额同比下降,还是增长率下降?在他心目中,什么是“理想”状态?

再比如,如果客户抱怨你公司的服务质量差,作为经理,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向客户道歉,然后对责任人进行处罚。你有没有想过客户说“差”是什么意思?是业务人员不熟悉业务还是态度差?还是客户只​​是不讲理,只想抱怨?您必须首先了解“差”的定义才能正确处理问题。

准确描述问题是训练思维的第一步,因为语言往往不能传达说话者的全部意思。遇到高、低、好、坏等比较模糊的形容词,首先要用具体的数字和标准加以澄清。

要定义问题,您还需要确定“问题的组成部分”。例如,当您在工作站工作时,电话突然响起。被公司的一位“大神级”项目总监称为。他让你第二天赶去北京参加一个项目会议。能够和这位“大神”一起做一个项目,是很多员工梦寐以求的机会。你很快就同意了。但是当你挂断电话开始准备去北京的时候,你就有些迷茫了。我应该订机票还是高铁票?会议的具体地址在哪里?忘记问了!

没办法,你小心拨通了“大神”的号码。主任好心告诉你具体的会议地址。可你出差整理东西的时候,突然又拍脑袋,唉,忘了问开会多少天了!没办法再给导演打电话了,这次导演的语气已经有些不耐烦了。但挂了电话后,你发现自己忘了问要带什么文件。这一次你没有勇气问,只能责怪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分解问题元素的习惯。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当你遇到这种与任务相关的问题时,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迅速分解问题,并尽快与对方确认。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挽回对方对下一个“周到”的好印象。这方面有一个很简单的框架,5W2H,又称“七合”分析。例如,在北京出差时,您可以使用此框架与导演一次确认所有关键要素:

你为什么要我去(为什么)?

项目的现状是什么,我过去主要做了什么?

它到底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结束?

项目的具体地址,你住在哪里?

项目的人是谁,有没有一起去北京的(谁)?

哪些交通工具可以去北京(如何)?

有多少可用预算(多少)?

在处理问题之前,不仅要弄清楚问题的表面含义,还要进一步分析问题的深层本质。对此,我们可以使用丰田创始人丰田佐吉提出的5why方法,即针对一个问题,连续提出5个垂直问题,逐层寻找深层原因。这五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关键是要找到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

比如老板告诉你,我发现我们公司有一半以上的员工在工作时都在微信上聊天。您认为这应该如何解决?

面对这个问题,你首先要问自己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员工在工作时会用微信聊天?员工过半不是个人现象,应该是公司业务量不足造成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工作量不够?经理分配的任务是合理的。公司必须人满为患。第三个问题,可是公司按目标招人,为什么现在人太多了?经过您的调查,您发现该公司最近三个月的业务量大幅下降。第四个问题,为什么业务量下降?你调查发现,真正的原因是公司的产品已经过时了。

发现问题根源后,将分析数据交给老板,及时升级产品。短短三个月,不仅员工之间的聊天问题得到了改善,公司业绩也得到了提升。你说这样的员工,老板能不给你升职加薪吗?

图片[1]-镜子物语:我希望,不管世界有多混乱,我都可以找到它的秩序-老王博客

02 使用现成的框架快速分析问题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你有一个框架和一个模板,定义问题会变得更快更容易。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思维框架的作用更加强大。很多人之所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专家,是因为他们能熟练地运用自己专业领域的思维框架。

《思想的力量》中给出了一个例子。假设你是营销高手,某手机公司的刘先生每天要花5万元咨询费,请你解决手机销售不畅的情况。见面后思维导图:5w2h分析法的来源,原则,应用,刘总带你去高档餐厅吃饭,他恨不得你帮他分析销售问题。

这是你第一次见到他,根本不知道他们公司的情况。你怎么回答他?说你还不了解业务,但是想深入了解后给出具体方案?普通顾问这样回答还行,但你是高级顾问,一天5万块钱,所以这个回答有点不尽人意。但是,如果你要开口说给出的解决方案并不能解决公司的实际问题,仍然会被视为不专业。

那么该怎么办?方法简单,可以选择已有的框架进行分析。既然是手机销售,你可以从现有的营销框架中选择一种。比如著名的“4P”理论。你对刘总说:“我刚下飞机,可能对业务不太了解,但我可以从4P营销模式入手,从产品(产品)、价格(价格)、渠道(地点) 、提升(promotion)四个方面来讨论是否有办法提高绩效。”

先说产品,质量方面,刘总说没问题,那你可以问一下,外观和款式呢?你做过研究吗?这个时候,刘老师可能会给你三个答案。首先是说他研究过,竞争对手的款式比自己多,你可以想出一个解决方案:推出多条产品线。其次,刘先生表示,他从来没有关注过对手手机的风格。然后你可以建议“调查竞争对手的风格”作为下一步的工作。第三,他告诉你他的竞争对手有风格。这时候可以排除手机风格的影响因素,再筛选其他因素。

你看,不管他告诉你什么样的情况,你都可以按照4P的框架,在吃饭的时候给你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

选择现成的框架是框架思维中“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思维方式。这样的现成框架有很多,比如思维导图、逻辑树、金字塔原理等通用模型,以及各个专业领域的专业模型,比如金融专业的杜邦金融分析模型、金融专业的自然学习设计模型等。教学专业,波特制定战略。五力竞赛模型等。

应用这种思维方式,关键是积累更多常用的框架,熟悉各个框架的应用场景。一旦需要,您可以快速调用相应的框架。比如最常用的“What-Why-How”模型,当你对某个问题或现象找到自己的看法时,可以根据what、why、ho​​w to do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顺序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在上面提到的电梯里遇到了领导,你可以运用“三点”的框架,快速挑选出你近期工作中三个重要且不重复的项目,比如写工作总结、与人洽谈项目客户,加强团队管理。讲完这三点,如果还有时间,我们就每一个点展开,逐层分解。如果没有时间,那也没关系。

03 搭建自己的框架,提升系统思维能力

与“自上而下”选择框架相比,“自下而上”构建框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如果你愿意在这方面的训练上坚持下来,你的系统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你也会成为一个思考透彻、口齿清晰、学得很快的人。

当你遇到一个具体的问题,脑子里有一些零散的、模糊的想法,却发现没有合适的框架可以直接使用时,就需要自己搭建一个框架。《Thinking Power》中教授的方法是:先用发散思维形成思维导图,再用收敛思维构建自己的“逻辑树”。

例如,假设您正在考虑“如何在两年内赚到 100 万美元”。你可以先在一张白纸中间画一个圆圈,把问题写下来,用发散思维,把你能想到的所有想法都写在圆圈周围,试着把所有可以分组的想法都写出来一起。. 如果您觉得想法之间存在层次结构,请用线条将它们连接起来。这样就完成了第一步。

第二步,用收敛思维对纸上所有不连通的节点进行分类。这个分类过程需要使用四个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和演绎顺序。在某种想法中,您可以使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

时间顺序是将你列出的元素按时间顺序排列,例如过去、现在、未来、开始、执行、结束等;

结构序列是指两级元素之间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每个部分没有重叠,其总和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没有遗漏。比如“四季”的下一级元素分别是春夏。,秋冬;

重要性顺序是“按共性分类”,根据实现目标的重要性排列元素,如钢笔、铅笔、中性笔,可以归类在“笔”的级别下,哪一种笔适合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放在最上面,做相应的排序;

演绎序列是从前提到结论的推导过程,例如:所有的鸟都会飞——麻雀就是鸟——所以麻雀会飞。

在对连接进行分类时,您必须不断问自己:“这些元素按什么逻辑顺序归入一类?它们是否符合要求?” 比如,在“两年赚100万”的目标中,你把福利、奖金、兼职归为一类。这个时候就需要检查了。这三点符合哪个逻辑关系?它似乎是一种结构性的秩序,共同构成了兼职收入。

既然是结构性秩序,是否符合“无交叉、无遗漏”的要求?仔细想想,你会发现“福利待遇”的概念比较模糊,应该包括工资和奖金,所以应该去掉福利待遇,改为工资。继续认为,工资和奖金是来自正式工作的收入,而兼职工作是来自非正式工作的收入。因此,有必要在工资和奖金之上增加一个节点:全职。经过这种分类,全职和兼职工作构成了整个“收入来源”。还可以继续细分到下一个层次,比如打工,还可以分为打零工、写文章赚稿费等。

按照这种方法,逐层检查和调整后,就可以进入最后的环节:制作逻辑树。逻辑树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逐层结构,比思维导图更直观。至此,您的框架已构建完成。下一步可以按照这个框架,综合考虑各个方案的可行性,选择最优的方案组合来实施。

运用这种构建思维框架的方法,无论是处理问题思维导图:5w2h分析法的来源,原则,应用,制定计划,还是做决定,都能理清脑海中乱七八糟的事情,然后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这种方法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写报告、写文章、做学习笔记、思考生活问题等各种场合,让你随时快速、有逻辑地做出反应。

总之,“思维框架”分析法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方法,巧妙地运用这​​种方法来打造自己的系统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练习。不过没关系,只要开始,哪怕只是一小步,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七棱镜,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广告策划师,崇尚深度思考和自我管理文本控制,年读100本书的终身学习者。专注于提供自我管理/职场领域有用的文章,助你变得越来越好,获得快乐,在生活的角落里实现超车。

欢迎关注、转发、留言,期待遇见热爱生活、思考、追求卓越的你。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