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模式的不足之处是人类进步的主要主要动力源的

中国的“维基”有味道,但不觉得商业化

□ 吴伟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最强大的渠道。人们现在管理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搜索,这是谷歌和其他搜索引擎制定的“网络规则”之一。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改进,因为人们可以从大量信息中找到他们需要的条目。但一切都在改善,很快,谷歌模式的不足之处就被发现了。

微博之后是百科全书?

对现状的不满可能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维基百科正是因此而应运而生。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纽约时报》一周的数据量相当于一个 17 世纪的学者一生接触到的信息的总和。在过去的 30 年里,人类产生的信息比过去五千年的总和还要多。此外,各种媒体和专家的泛滥也给人们获取信息带来了问题。

如果说过去门户网站和论坛是人们在互联网上传播和获取信息的方式,那么搜索的出现将人们与互联网的交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搜索是一种很好的进入方式。虽然包括雅虎在内的大多数搜索引擎都试图利用编辑的力量来左右搜索结果,但谷歌完全依赖程序和算法的做法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得到正式认可的。毕竟,一个程序可以无限期地进行下去,而且它似乎比人类更客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执行院长吕本富认为,“搜索引擎的强弱取决于其性能,它连接了一端的用户和另一端的网站。它是互联网上的流量分发器,它会将流量发送到哪里?分发,哪个网站有很大的价值。

但是,如果搜索不能精确,那么搜索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谷歌在某些搜索方面做得很好,但也有很多搜索结果充满了垃圾。” 这是几年前一个美国人对谷歌引擎的评论。很明显,它指向了谷歌的Page的做法,它根据页面之间的链接数来判断一个网页的重要性,这也是谷歌模型的基础。说这话的人是吉米·威尔斯。人们显然需要更好地获取信息。

搜索后出现的微博迅速提供了另一个新的信息获取渠道。

吕本富认为,2006年以来出现的微博已经开始冲击搜索引擎,瓜分互联网信息世界的主导地位。他说:“微博出现后,网络流量分配方式发生了变化。在美国,Taker和FaceBook这两个网站的分流已经超过了谷歌,所以谷歌的危机感非常大。现在的信息传播越来越娱乐化,就像微博一样好用的wiki系统,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信息,还可以娱乐很严肃的事情,这种传播方式让微博发展非常快,而且微博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去的两个甚至更多的人,彼此毫无血缘关系,甚至一生都难以相见,可能通过微博有了新的联系。比如一个平民和某位明星,过去的90度关系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但是通过微博可以产生所谓的‘45度角关系’,可以在某一个位置建立互动关系等级。同时,这位明星或行业领袖的微博可以带动更多人关注网站而不是搜索。引擎更直接地影响人们在线关注的方向。” 这位明星或行业领袖的微博可以带动更多人关注网站而不是搜索。引擎更直接地影响人们在线关注的方向。” 这位明星或行业领袖的微博可以带动更多人关注网站而不是搜索。引擎更直接地影响人们在线关注的方向。”

与微博类似,Wiki 模式也具有这些特点。首先,维基百科网站的信息构成也是“碎片化”的,来源开放聚合,有自动纠错机制;不同的是,百科网站更系统,后台支持空间更广,可以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同时,Wiki模式也具有一定的搜索引擎特性,但它依赖于大众的智慧来决定搜索结果。这个概念打破了谷歌和其他搜索引擎的规则。这种模式不仅是互联网发展的另一种创造,更是一种重构的信息传播方式。

因此,人们认为维基百科是搜索引擎的“哀歌”。因为“搜索算法只能间接做出这样的决定,但人类有更好的方法。我们只要看一个网页,几秒钟就知道一个网页是好是坏。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构建“一个值得信赖的社区,主观选择和智力,而不是机器排名,会影响搜索结果。这样人们可以更快、更准确地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

乌托邦

维基百科在 2006 年经历了快速增长,当时它增加了大约 2000 万订户,使其成为世界第一大在线新闻和信息来源。这个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自由的百科全书”的网站,已经成立10年了。它走过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它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 265 种语言版本的全球版本,没有任何广告收入。第五大网站。

而这一切都是在维基百科完全拒绝商业运营的基础上实现的。

维基百科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功,是因为它建立了一个公平透明的机制。而这个机制也不能最大程度地被污染,因为威尔斯一直坚守着维基百科非商业化的底线。按照常识,广告与中立、客观的信息之间没有“天敌”。谷歌在收入和搜索质量上的双重成功就是一个例子。但威尔斯显然不愿意承认,一直坚持拒绝商业化的底线。

目前的一个基本现实是,虽然百科网站比微博出现至少早5年,但其发展速度却远不及微博。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维基的精神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维基百科只有一个开放的平台和支持公众提供信息的后台技术,那是远远不够的。wiki的发展,必须要有大家参与的精神。只有当维基精神深入人心,才能说维基时代真正到来了。知识共享没有障碍或障碍。每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公益和无私的心。当然,这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大家共同推动和倡导。与其他传统机型相比,wiki是全开放的,理论上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而开放是wiki的优势。Wiki所倡导的知识信息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第二个原因是百科网站拒绝经营,无法为信息提供者提供良好的奖励激励。虽然在互动百科上贡献信息的人很开心,因为他把自己拥有的知识贡献给了别人,但是这样的贡献完全依赖于意识,没有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在微博上,虽然没有金钱收入,但可以通过微博获得粉丝,而网络上的粉丝代表了关系网络的延伸。这可以算是虚拟财富的积累,对于博主来说是最大的。励磁。

今年年初,吉米威尔士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维基百科是世界第五大网站,但他并不打算将维基百科变成商业公司,而是坚持非盈利模式。 ,依靠用户捐款运作。有趣的是,谷歌还向维基百科捐赠了 200 万美元。维基百科的粉丝也动员起来,积极组成团体游说世界知名亿万富翁捐款。在这个商业化的互联网世界中,维基百科是如此不同和独特。

“在美国,非营利组织向社会募捐是很正常的事情。维基百科是一个网站。虽然在中国,做网站的人应该有钱,但在美国却不一定如此,尤其是这个百科网站,基本上就是一个科普资讯网站,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免费的资讯支持和帮助,想要保持所提供资讯的纯粹性,就不能过度参与商业活动,所以捐赠是这类组织生存的唯一途径,它能够生存多久,并不取决于它自己能不能赚钱,而是它所提供的服务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只要社会需要,它就可以永远存在和发展。” 前华为工程师,

谈及中美在互联网的成长环境上的不同,刘强表示:“中国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不同,在美国做一些公益很容易面向大众用户的组织好用的wiki系统,但是在中国是很复杂的,或者说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嗯,中国现在更需要的是赚取外汇的能力。” 2005年刘强去了美国。当年7月,潘海东创办了一个中文维基色彩浓厚的网站:互动百科。

中国特产

来自中国大陆的“新军”并非“完全复制”。例如,互动百科拥有自己开发的第一个开源中文维基系统“HDWIKI”。更大的不同是,互动百科一直在积极尝试商业化。

吕本富认为,如果百科网站想要加快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能否利用微博的力量,毕竟双方有一定的共通性和连通性,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与微博平台合作, “加快这个过程?百科网站背后的人群关系的粘性。以达到更大程度的传播价值。”

如果说维基百科是一个理想化的产品,那么国内的百科网站就更务实了。据美国科技界估计:如果维基百科接受广告,其2006年的估值将达到5.8亿美元;2007年,这个数字是12亿美元。对于这么大一块肥肉,风投们已经被风吹草动,开始投资百科网站。

但是,仅仅依靠风险投资并不能保证百科网站的发展。因此,国内一些百科网站尝试将手机应用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比如互动百科开通了广告系统和HDWIKI软件定制服务收费。这也意味着,在中国,百科网站要想在商业领域发展,移动网络、手持终端和软件定制服务是必由之路。

对于这一点,潘海东也有明确的描述:“百科全书未来会出现在手机上,手机会成为未来的第一媒体。作为一个平台,可以说百科全书可以出现在手机上。”没有任何成本。你需要什么如果你做得好,百科全书可以赚钱,因为中国至少有1000万家公司在互联网上做广告和营销。在这样一个群体中,他们越来越清楚什么样的“网络推广对他们来说是有效的,合适的。他们还发现,像百科这样的平台非常有针对性,而在移动互联网的百科上,这些推广也可以同时进行。”

此外,国内百科网站还有一个思路:就是利用自己的特定交流功能,导入业务系统,针对业务群体进行特定交流,成为一个专业的、有方向性的交流平台工具。不过,艾瑞咨询集团行业分析师游天宇先生认为,目前的百科网站要想涉足营销层面并实现盈利,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准确匹配”。他说:“如果你提供这种相应的营销信息,匹配度会更高,更容易找到你的潜在受众。这种专业化的平台,像Wiki这样的平台,用户这类信息。你的需求和你的业务信息的匹配度应该是最高的,比一般的搜索更有价值,因为这个平台的用户是真的在找这个信息,而且是一个真实的用户。”

我们注意到,即使在号召大家讨论“wiki的商业价值”时,国内的百科网站依然强调自己的科普地位,而“科普”的概念仍然是这些年轻网站在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市场。枢。

显然,这些网站无法确定未来是否真的能获得用户的支持。毕竟,“国外流行的模式,在国内,因为百科网站等商业化的影响,实施别名的做法还没有先例。现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百度就是这样。” 刘强分析道,“一旦这些网站被商业氛围感染,如何保证我们的科普信息仍然保持纯正、中立和准确?比如百度在中国使用,这与谷歌在美国的模式完全不同。”国家。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公平竞争、垄断嫌疑等批评。与美国相比,中国’ s 互联网环境非常特殊,充满了更多的变数。,也充满了很多机会。”

科学时报(2011-07-23 B3行业)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