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译者“机翻痕迹太重”,一名豆瓣用户致歉

记者 | 潘文杰

编辑 | 黄悦

一位豆瓣用户道歉,评论称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贝内代蒂的小说《休战》的译者“机器翻译太重”,引发一系列舆论关注。该书的译者韩晔表示,“机器翻译”不仅是对翻译质量不好的指责,更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这份经过精心翻译和逐字修改的手稿被批评得“几乎是人身攻击”。

用机器翻译代替人工翻译的做法似乎受到了质疑和批评。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人工智能同声传译也成为“机器翻译”的笑柄。这台机器翻译了诸如“是的,请”之类的日常对话。变成“是的,请。” 例子在网上流传。正是由于机器翻译在传统观念中“不靠谱”的刻板印象,似乎在文学翻译中使用机器翻译已经成为一种可耻的行为。事实上,我们也能听到捍卫机器翻转的声音。“The Paper”和“什么时候“机器翻转”不是侮辱?文章作者南桥认为,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机器可以更好地辅助翻译人员的工作。“我认为,说机器翻译是好事,是工匠对工匠的思维,如果说机器翻译不好,则是农民工搬砖的思维,这是一种侮辱,”作者写道。

当今市场上的机器翻译引擎所产生的翻译质量如何?翻译人员可以使用机器翻译来帮助他们的工作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请来了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译者编程导论》作者韩林涛来解答这些疑惑,还请来了年轻的译者和书评人陈一侃探讨是否机器可以翻译文学,对未来文学翻译的价值。在本次圆桌讨论的最后,与会嘉宾对未来世界的译者生活充满期待。

01 为什么机器可以正确翻译,为什么会出现问题?

韩林涛:机器翻译的发展变化历史悠久:首先是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需要语言学家的介入;下一代是统计机器翻译,它使用统计方法来解决规则问题。通过大量的语料库总结出规则;2014年前后,新一代神经机器翻译引擎以压倒性的方式取代了统计机器翻译引擎,与语言学家彻底分道扬镳。通过高质量的语料库和高性能的算法,可以训练出极其高质量的机器翻译模型。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在互联网上开放的开源免费机器翻译引擎,然后提供足够的语料库和足够好的硬件设备进行一周的探索,即使学生没有通过CET 4或6,他仍然可以。训练一个运行良好的机器翻译工具。

目前的神经机器翻译,虽然名字里有“神经”二字,但实际上并不是在模拟人类的神经系统。神经网络在学习人类语言时会动态调整其内部参数。主流神经机器翻译引擎学习了大量高质量的双语文本和单语文本,并结合多种算法,翻译出来的句子几乎没有语法错误,可读性强,性能远优于2014年之前的版本. 一代机器翻译引擎。

但目前的神经机器翻译仍然无法实现真正​​的智能。将逻辑上有问题的句子输入机器翻译,它不会纠正它,但仍会以人类说话的方式表达它。因此,可能存在翻译与人类语音非常相似,但语义有很大偏差的情况。

此外属于搜索引擎语法的是,如果原文中有人工的新词不在语料库中,机器将不会创造性地翻译新概念。而且,给机器十个句子,它会翻译成十个句子,而不会像人类那样合并和拆分句子。商业机器翻译引擎目前没有章节和上下文的概念。当我说“陈先生”时,机器并不知道我指的是陈一侃先生。我说“这位老师”,它不知道“这位老师”指的是谁。

陈一侃:中文教育课程中的语言学习就像2014年以前的翻译软件,靠语言学家设计的东西,通过语法来学习,而不是靠大量的语言摄入来学习。很多人会分析语法,但是当遇到一门真正的语言,各种陌生的时候,就会捉襟见肘,产生很多误解。认真的第二外语习得研究会告诉你,没有办法通过记忆单词和学习语法来提高你的语言能力,你必须依靠大量的摄入和理解吸收。这与神经学习非常相似。

02 机器翻译可以用于文学翻译吗?

韩林涛:Stephen Krashen(美国语言教育家,致力于二语习得研究)认为,可理解的输入越多,语言能力的提高就越容易。同样,理论上,如果在机器翻译训练过程中输入大量优质的双语文学作品,机器翻译的翻译风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但综合来看,目前的通用机器翻译机更倾向于使用大众接受的语言进行翻译,而不是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因此人们认为机器翻译不能用于文学翻译。 .

陈一侃:我一直是一个在中文翻译界不是主流的“反翻译斗士”。很多人觉得在翻译的过程中创造一种新的语言,可以激发汉语写作,丰富汉语,保留原文的异国情调,但对我来说,文学的意义在于它就像人类的语言,我们是一种古怪的语言无法创建,强加于原始文本。韩先生表示,神经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它非常像人类,就像中国人在中国语境中所说的话。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机器翻译是正确的方向。

我只比较了极少数的翻译,偶尔和编辑交流一下,了解一些稿件的状态。基于我非常主观和朦胧的认知,我总觉得现在最先进的翻译软件的准确率大概在100%以上。二十或三十个翻译。即使是现在,这些翻译人员的错误也可以通过机器翻译来纠正。如果有一天随着计算机收集数据的能力越来越强,这些不准确之处可以减少到非常低的水平,那么该软件的性能将优于市场上更多的翻译器。

界面文化:那么文学翻译可以用机器翻译代替译者吗?

韩林涛:机器翻译可以翻译任何文本,但永远不可能完美。机器翻译可以从双语文学文本中学习相应的模型,但模型本身并不理解文学,也不知道如何创造更好的文本。它会输出,你告诉它修改地方,它会学习,然后一点一点的往前走。当然,在讨论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也需要界定一下什么样的译者,是大学生还是资深译者。所以问“机器翻译能不能代替人工翻译”本身就是一个伪问题。

陈一侃:文学翻译是有间隔的。例如,60%-70% 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使用的是日常语言。没有必要刻意创造一种奇怪的语言来模仿。大多数合格的译者都能传达出80%到90%的文学魅力。像我翻译的毛姆和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腥礼物》这样的词,并不需要一个中英文顶尖的人来传达它的美。但也有一小部分文学很难写。就算是五星级译者翻译艾略特的诗,他真正能传达的也只有60-70%。因此,机器翻译实际上可以传达文学翻译中大部分感人的东西。

韩林涛:原作者用一堆文字来传达一个形象或概念组。机器翻译可以将这些字符从一种语言完全转换为另一种语言,但不能转换这些字符背后的概念或图像。然而,当目标读者阅读这些字符时,相应的图像或概念将在他们的脑海中构建。

对于一个好的译者来说,从源语言的概念组到目标语言的概念组的转换,或许能达到陈先生刚才所说的60-70%。此外,还取决于读者理解源语言作者通过相同字符所传达的概念的能力。我们去听了一个关于核物理的报告,口译员把每句话都翻译对了,但是如果你问口译员一个专业的问题,他们可能回答不上来。观众可能只能全部了解,很多人只是听了经文。机器翻译只是完成了一次转化,读者需要努力去还原和解读这些东西背后的文字。

界面文化:文学翻译中,机器不能传达什么?

陈一侃:乔纳森先生(书评人、文学评论家刘政、《现藏》作者等)举了个例子,你可以去《论语》白话翻译和李白白话翻译,你大概明白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你能说你读过李白和孔子吗?

文学的许多魅力与形式有关。作家将文学的形式与所要表达的意义深深地纠缠在一起。正是在这种形式下,伟大的作家不断突破前人设定的界限。源文本越依赖于字面形式,翻译在这方面的损失就越大。

界面文化:现在有没有人使用机器辅助翻译进行文学翻译?还是文学翻译受到机器翻译的影响?

韩林涛:翻译者可以参考一下,因为有时候他们会发现机器翻译的比自己好,或者翻译者可能会发现稍微修改一下就能翻译得比机器翻译好。

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看,有翻译前、中译、译后等简单的划分。以翻译成自己的母语为例:在预翻译阶段,译者可以使用机器翻译对整个文本进行预翻译,几十万字被快速翻译,使整体能够掌握文本的上下文和逻辑;在这个阶段,译者还可以参考机器翻译的结果,在修改的同时做出更好的翻译;在翻译后阶段,他可以将自己的翻译与不同机器翻译的翻译进行比较,看看哪个好哪个不好。

界面文化:对于不太优秀的译者来说,机器翻译比译者好。优秀的翻译人员也可以通过机器翻译相互启发。

陈一侃:我在文学翻译中没有使用过互相刺激的软件翻译。如果你很难理解原文,我认为翻译这本书是不合适的。阅读时,译者必须理解 90%,剩下的 10% 不理解。很多时候是文化背景造成的,需要查阅很多文字背后的东西。翻译是创造的过程。捕捉到图像后,用适当的中文写,这样一个微妙而流畅的相互刺激的过程,似乎很难让一台机器参与其中。

翻译完我会找存在的最好的版本来比较,往往触发器很多。有时我在市场上能找到的最好的翻译充满了错误,我很确定机器可以做得更好。所以我不排除让机器再次为我翻译,看看它能为我触发什么新想法。

韩林涛:我们以前做过一个案例。对于同样的文本,如果学生根本不看机器翻译,有时翻译后的文本表达会很好,但对于那些基于机器翻译进行修改的人,就会受到机器翻译的束缚。很难激发自己去做更高级的创作,而是按照机器提供的想法进行修改。所以,如果不是商业翻译,比较好的办法是翻译的时候不看机器翻译,翻译完再看。

图片[1]-长篇小说译者“机翻痕迹太重”,一名豆瓣用户致歉-老王博客

03 机器翻译给译者带来解放还是异化?

界面文化:作为一名翻译,你应该掌握什么水平的计算机技能?韩先生有一本书叫《译者编程入门》。你认为今天的翻译人员为什么需要学习编程?

韩林涛:在课程中,我会教授使用搜索引擎的高级技巧,帮助翻译人员更快、更准确地找到互联网上的相关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制作翻译。还会教授如何使用办公软件,如何使用社交软件,如何使用电子词典,如何理解机器翻译的原理,如何应用机器翻译,包括如何设计和开发工具等。这些技能可以提高译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现代技术工具的应用能力,提高人机协作能力。

我认为编程是译者信息素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编程入门》一书面向翻译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从长远来看,人类将与人工智能齐头并进。五年或十年后,人们将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先进工具、技术和概念。我们希望翻译人员在相对年轻的时候巩固他们的计算机技能。学习编程后,翻译人员可以将已经开发的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工作流程中。例如,如果您需要比较四种不同机器翻译的翻译和翻译的差异属于搜索引擎语法的是,如果您不会编程,你需要将每个句子粘贴到四个机器翻译引擎中,然后将其移动过来,这很浪费时间。如果你会编程,写一个小程序,输入一个句子,四个句子就会自动出来。

界面文化:过去的老先生,即使没有信息素养,也能很好地翻译。译者真的要掌握这么多吗?

陈一侃:很多伟大的老先生中英文都通晓。他们能理解原文90%的意思,用中文复述原文的意象意境时,也能达到90%。在某一时刻,它压倒了绝大多数当代译者。

但我非常不信任无法访问科学互联网的当代翻译。很多人拥有最新的手机和电脑,但他们的思维仍然是老套的思维,他们认为只要能查字典,就能做翻译。我希望在写作和翻译时尽可能多的材料。在翻译中,我一半的时间都花在搜索引擎上,因为要理解原文,我们必须看看它在原文上下文中是如何使用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我知道原文是什么意思,但不确定。我要找出在同一历史阶段,类似的作家在类似的环境中是如何使用某个语句的,并找到一些当时的书籍或报纸,这个搜索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它’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上网的译者是如何科学地理解原文的。即使他们的中英文水平很高,也会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作业没有完成。

韩林涛:一些资深译者的翻译不一定没有问题。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工具来解决,比如整篇文章前后术语的一致性,一些概念的检索和验证。

界面文化:有了机器翻译,翻译员会变成机器校对员吗?机器翻译给译者带来解放还是异化?

陈一侃:我相信大部分翻译都会被淘汰。除了这些对中英文水平和文学造诣要求不高的翻译领域,大部分日常翻译、商业翻译,甚至最简单的文学翻译都会被机器翻译和编辑所取代。

不是说翻译是一个独立的工作类型,95%的工作都被替换了,就说明这个职业没有意义。翻译是人类活动的一部分,它包含着人类的思维和表达。在人类使用语言的方式中,总有一部分人性是机器难以捕捉的。事实上,这种人性往往是一种缺陷。失败。人们在日常的交流中会产生很多误解,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也会出现各种离奇的缺陷。机器无法翻译文字游戏。它只能依靠徒劳和失败的尝试。译者的价值可能不是单纯地复制原文的全部荣耀意义上的成功,但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游戏是一种创造。

韩林涛: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为资深翻译,审稿水平稍差的译者提供的初稿不一定是枯燥的工作。今天的翻译人员并没有被机器所疏远,而是被机器催促着不断提升自己。如果一个人感到疏离,是因为他满足于简单的语言转换工作,不愿意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吗?

陈一侃:你可能觉得用自己的创作翻译更精彩,更有收获,校对没有收获,但我的经验不是这样的。您可能已经连续 5 天没有尝试从早到晚翻译化妆品的宣传材料了。您需要不断寻找化妆品的化学成分。你真的觉得这不应该是人血的作品。神经机器翻译可以在一两秒内完全完成,我只需要做一些改变。我现在能感受到那种乐趣,这也是对我学习中英文的一种奖励。我会更加敏锐地意识到问题在哪里翻译,与机器的合作非常顺利。这种工作不是沉到金字塔底部的感觉,

界面文化:正如哈贝马斯所见,现在财富主要不是由活劳动创造的,而是主要由技术、科学等死劳动创造的。活劳动有作用,但所占比重越来越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听到的是,到最后,学计算机的人和掌握技术的人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也会支配学语言和翻译的人。正如韩老师之前所说,计算机学生只有四六级也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机器翻译引擎。

陈一侃:用技术解放一些低层次的劳动力,让人们用自己的精神和智慧去创作更多的创意内容,这总是一件好事。转型过程中会有阵痛,很多人会失业。在历史变迁中,这是无法避免的。

我一直认为,没有任何工作内容本身是有同情心的。以前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可以买到一本书的译本。1980年代,我工作的上海翻译出版社《外国文艺》杂志第一次介绍了很多西方作家。销量非常高,也是国内很多作家的文学介绍。,随着互联网和维基百科的兴起,它的许多功能都丧失了。很多译者觉得自己的作品应该受到大家的重视,自己翻译的非常好,却为自己一年赚不到几百万而感到委屈。然而,有时写诗却是某个时代最重要的文艺创作。某个时代最重要的是翻译,

韩林涛:机器翻译发展到今天,我们会认为人类原创的价值越来越少,机器带来的价值很多,机器是少数人开发创造的。千字译者的翻译率不断下降。很多人把这个原因归结为机器翻译的影响,甚至是人们不重视语言。

机器翻译确实会让一些人失去核心价值。这些人的核心价值可能是做初级翻译。如果他们被替换,我认为这是正常的。这是适者生存。在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方便不同民族、国家、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所以我们应该为机器翻译的发展喝彩。如果在整个社会中,只有译者反对机器翻译的发展,那么译者就应该反思自己是否错了。

界面文化:在翻译领域,或许只有译者群体更迷茫。在整个社会层面,各个领域都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很多工种都会感觉很迷茫。更重要的是技术更发达,或者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什么是所谓的“进步”和“发展”“指标?

此外,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地享受更高层次的知识生活。技术发展会带来权力分层,最大的权力掌握在拥有最多技术的人手中。以外卖行业为例,随着科技的发展,最有权力的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人,中间可能是一些配合平台运营的合同工。, 获得适度的收益。翻译行业也会这样做吗?

陈一侃:所有技术的发展都必然是靠权力借用的,所以我们讨论的话题就变成了如何约束权力,变成了一个政治问题。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工会保障底层民众的权益,而不是说因为权力会使用技术,我们希望技术不存在。这对我来说听起来像是一厢情愿。

韩林涛: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始终伴随着每一个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个上升的螺旋,即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受益。没有技术,可能会有很多外卖员失业。现在他们有了工作,可以养家糊口,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我们还可以利用技术来保护他们的个人权利和生活水平,包括建立工会或形成监督机制。

未来,翻译和水电一样,将是数学、语言等基本技能。人们可以同时是教师和翻译者;他们可以在外交舞台上为国家服务,利用翻译技巧相互交流,让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也可以同时是优秀的翻译和技术工作者。让您的翻译软件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而且,作为一个懂翻译的人,我必须有纠正错误的能力。涉及生命、财产、非常核心的东西,我不会完全交给机器翻译。从这个角度来看,机器翻译也不能替代人工翻译服务。

界面文化:即使是现在,很多读者也不一定能看出陈先生的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的具体区别。随着神经机器翻译的普及,文学翻译的未来是否会变得更加悲观。

陈一侃:大多数人在翻译文学中看到了一个普遍的含义。虽然预测技术永远是徒劳的工作,但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种翻译,让人觉得它比我还要好。文学翻译会变成什么样的工作?在我的想象中,(文学翻译)会变成一个谈文学的人,一个谈文学的人。一个能在原文中真正感受到诗歌和小说魅力的人,和一个只能用机器翻译进行翻译的人,可以说出来,提供完全不同的感受。到时候,也许大家可以用机器翻译第一时间拿到最新的石黑一夫小说,大致了解石黑一夫说了什么。

韩林涛:现在很多人说神经机器翻译已经到了瓶颈。语料库没有颠覆性的增长,不可能有很大的进步。它只能缓慢地前进。这几年,我也曾公开批评过一些机器翻译厂商的虚假宣传,因为他们的机器翻译技术还没有达到他们声称能够达到的水平。

如今,无论是海外购物还是外国人阅读中文网络小说,越来越多的案例依赖机器翻译。一定有快节奏的人,对文字质量要求不高。回到机器翻译能不能翻译文学作品的问题,文学作品的对象是谁?为了理解石黑一雄的新作,有人会选择使用更方便的机器翻译进行速读,但总有人愿意坚持只看原文,也有人愿意坚持读原著。高级译者输出的译文更为精妙。机器翻译的出现并不会完全取代人的价值,而且我认为与庞大的语言学习小组本身相比,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人并不多。所以我认为机器翻译可以用于文学翻译,但要考虑具体的应用场景。

参考阅读:

机器翻译小班:语言模型、翻译模型、神经网络、神经机器翻译

崔启良谈语言服务需求视角下的英语职业教育

孙茂松周建健:从机器翻译的角度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发展策略

(感谢马喵喵对本文的贡献)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