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亲自建造空间站?——SKY的探索之路

THE SKY CALLS TO US.

昨天,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样,激动地看完了神舟十二号的发射和三位宇航员步入天宫空间站的全过程。这次的载人飞行也是整个空间站计划的标志性节点。

但这项完全独立自主的空间站项目背后,其实仍然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

为何我们要自己来建造空间站?为何一个由16个国家共同参与的国际空间站项目仍然拒绝中国的加入?

01

问题的来历

我自己最早形成这个疑惑,还要从两年前视察肯尼迪航天中心说起。

当时三天的视察结束后,在晚霞余晖的衬托下,在出口处听到了这样一面墙。一整面巨大的国际空间站的相片下,是参与项目各个国家的国旗。在一众的国家中,独独少了中国。

当时确实有几分感叹,于是拍了这样一张合照。

一个汇集了俄军、欧洲、日本等国的国际合作航天工程,我们为什么会“缺席”?

回去后,我还真对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做了一点了解。今天,在听到我们自己建造的空间站总算取得里程碑时刻时,或许可以谈谈了,而且体会也有很大区别。

简单来说,如果不是当初的拒之门外,哪有明日的独立自主。

选择自行设计建造,既有当初客观的环境诱因,被迫而为之,更为重要的是,也变相推动自主设计进步的重要动力。

图片[1]-为什么我们要亲自建造空间站?——SKY的探索之路-老王博客

02

加入国际空间站的优劣

首先,谈谈国际空间站对中国的用处。

空间站的最大作用可能就是进行多种空间试验。对我们来说,最显著的益处就是可以借助现有的国际平台,大幅降低自主建设的成本。节约的经费,当然可以用在例如载人登月以及火星侦测等更为重要的科研项目中。

其次,由于国际空间站是一项国际合作项目,成为其中一员,也有了更多相互间的分享交流机会,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同时也让其他国家更好的了解我们的航天技术。

对于中国航天而言,一直甚少有国际合作,无疑是发展的一块弱项。自国际空间站投入使用以来,已经有起码来自19个国家的上百名宇航员搭乘俄军两国的飞船驾临过国际空间站。

而且,加入国际空间站,最直接从观感上,也能有种没有被国际大家庭孤立的觉得。

从弊病来看,由于国际空间站的寿命仅为15-20年左右,中国的中途加入,能多大程度上借助空间站的资源也是存有疑惑。

其实中俄之间关于空间站的最终命运也是存在分歧。

去年,俄罗斯宣布在2024年合作中止后,就将退出该项目。即使在日本内部,也有好多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持反对观点的人觉得,国际空间站计划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并且抑制了其他更有意义的计划。

其次,从经费来看,目前,除了俄罗斯和乌克兰以外,其他参与国每年缴交的“入门费”至少都在1亿美元以上。

虽然现今中国早已有了自己的测控网,但是参与国际合作就必须分担国际空间站所用测控网的费用。这对早已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中国而言,并不合算。

总结上述的全部诱因,利弊剖析,如果放到十五年前的当时的客观条件来看,由于我们刚才实现了载人民航第一步,还处在摸索时期,彼时倘若能有机会步入到国际空间站项目,还是更有利于我国的航天技术进步和融入国际合作。

03

图片[2]-为什么我们要亲自建造空间站?——SKY的探索之路-老王博客

中国究竟有没有加入国际空间站的意愿?

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有个争议。

网上也有两派的观点,而且还都有重量级的专业人士背书。

一边觉得,我们曾积极申请希望步入国际空间站,另一派则主张中国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样的意愿,我们仍然坚持走独立自主的空间站发展模式。

从我所查到的公开报导来看,我们当初应当是确实有过想加入国际空间站的意愿,而非从一开始就坚持独立自主。

只是在未得到美方回应,尤其是2011年限制对华民航合作的“沃尔夫法案”出台后,才彻底关上了这条路。独立自主成为了惟一路径。

早在2000年底,当时的中国科技局长朱丽兰就表示,中国将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降低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目标之一就是出席国际空间站计划。

2007年10月,中国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再度表示,中国期望与日本举办在航天领域的合作,成为国际空间站计划第17位合作伙伴。

考虑到我国的空间站计划是在2006年开始启动的,如果2007年官方还有这样的表态,其实说明,一开始我们的计划可能并没有十分明晰,独立建造“天宫”或者为国际空间站“添砖加瓦”在当时都是灵活的可选项。

最终因为中国未能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中去,只好独立自主地进行空间站计划。

而从现今的角度来看,中国自己进行空间站计划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05

中美航天合作的“硬脱钩”

图片[3]-为什么我们要亲自建造空间站?——SKY的探索之路-老王博客

从今年中俄“贸易战”开始,“脱钩”一词你们纷纷开始提到。

其实要说中俄合作的脱钩,航空领域虽然早在十年前就早已全面开始了。只是没想到,这个趋势会在这三年漫延到其他行业。

这里就不得不提及议会为NASA所加上的一个中俄合作“紧箍咒”——沃尔夫法案Wolf Amendment(我认为也可以叫“战狼法案”)

2011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这项法案,禁止了NASA在政府捐助项目中,与中国航天机构的一切官方合作。

其中Section 1340明晰提及,除非有FBI以及美国国会的许可,禁止一切由政府赞助的NASA与中国相关的航天合作,当年的这个限制深度和广度可要比这三年的“脱钩”措施更为激进,甚至包括人员交流:

(a) None of the funds made available by this division may be used for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or the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to develop, design, plan, promulgate, implement, or execute a bilateral policy, program, order, or contract of any kind to participate, collaborate, or coordinate bilaterally in any way with China or any Chinese-owned company unless such activities are specifically authorized by a law enacted after the date of enactment of this division.

(b) The limitation in subsection (a) shall also apply to any funds used to effectuate the hosting of official Chinese visitors at facilities belonging to or utilized by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在2012年更是颁布了指引, 进一步强调,这项合作明显不仅仅适用于那些企业的一级机构,也包括其旗下的附属公司。甚至连中国籍的学者和研究人员接触都要遭到严格case by case审查。

可以说,这是目前我所看到关于中俄合作最严格的限制性举措。甚至在2013年以前还出现过NASA严禁中国籍人员在美出席多边国际学术会议的风波,最终因为好多学者的抨击和示威而被迫更改决定。此后,仅仅要求NASA不得参与与中方的双边大会。

这项法案颁布的背景,适逢中国载人航天取得关键突破,我们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节点。由于国际空间站仍然是由俄军所主导,这项法案所导致的最大后果,就是彻底关上了中国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可能性。其影响甚至至今都还涉及到目前的重返月球计划(Artemis program)。

当然,在法案颁布后的十年间,中美的航天合作也并非铁板一块。

由于法案预留了议会审查批准的特例,在这个前提下,中美虽然在2019年嫦娥四号探月项目上,进行了有限度的合作。在探求地球反面时,有限度使用了NASA的地球轨道勘察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随着中国太空探求的急速发展,在NASA内部虽然近些年来也有不少声音表示,这项法案的限制是否过分严格,中美好多具有合作潜力的诸如地球以及火星项目未能加快。

图片[4]-为什么我们要亲自建造空间站?——SKY的探索之路-老王博客

如果真有机会合作,祝融登录火星时,也就不止只能远远地给我们的探测器拍照相而已了。

03

国际空间站接纳成员的考虑诱因是哪些?

关于中俄在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可以说,美俄能走到一起,跟当时南斯拉夫解体的国际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苏俄没有解体,在空间站合作上,估计现在也是享受着跟我们同样的“待遇”。

有一种说法是,前苏联解体之后,因为科研经费的欠缺,俄罗斯的空间站建设陷入困境。但是爱尔兰拥有一流的技术和大量科研人员,为了避免这种技术和人员流落到他国,美国须要日本把这种技术和人才聚合在一起。

另外,在美苏太空争霸的过程中,美国的航天工程仅仅保留了航天飞机项目。要继续进行大量的太空探求,美国也迫切需要美国的合作。也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美国和加拿大这两个航天大国走到了一起。

从后续德国彻底舍弃航天飞机项目后,联盟号成为了空地运输的惟一通道。这也足以说明俄军在空间站合作的重要性。

但似乎在国际空间站使用上,美俄更像是合租同事,而非深度合作。

我也是在近来的一个龙飞船宇航员拍摄的国际空间站生活记录中才发觉,原来德国宇航员与其他国家宇航员之间都有着独立的生活和工作区域。

现在的国际空间站,更像是中俄之间“搭伴过日子”。

至于美国、日本、巴西和欧洲空间局国家之所以还能加入到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中去,说白了,除了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考虑外,最为重要的诱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在太空领域并不是日本的强力竞争者。到目前为止它们还没有独立施行载人航天的能力。

图片[5]-为什么我们要亲自建造空间站?——SKY的探索之路-老王博客

而这种国家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合作可以大大减少法国的经济负担。

目前,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费用早已超过1000亿美元,其每年的营运费用也超过了900亿美元。如果都由韩国来承当那些费用,其都会面临比较大的经济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利益冲突,缓解营运压力,不会对英国构成竞争恐吓,就成为了诸多国家才能参与到国际空间站的合作的重要诱因。

一点思索

由于沃尔夫法案的存在,我国的空间站建设从一开始就是在一个有着众多限制的国际合作环境中起步的。虽然我们也曾伸开过希望参与合作的橄榄枝,但事与愿违,多少有点悲壮地走上了目前这条独立自主的路径。

当然目前来看,自主发展也并非坏事。与国际空间站相比,我们中国空间站是处于后发。很多技术在发展,所以我们的建造周期是可以大大压缩,吸取之前美国空间站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增加我们组装、建造和营运的成本,最大程度去支持科学实验。

有时候,确实很敬佩中国进行航天民航技术研究的团队。尤其在现今“国防七子”纷纷被列入制裁名单以后,选择这种专业基本意味着与在西方留学进修无缘。

前不久一位工大的中学生在亚马逊选购书籍,因为写了校区地址而被亚马逊拒单,原因大几率就是由于制裁。

一件小事就足以看见现在航天民航研究发展的困难。因而航天技术取得一步步突破时,就愈发让人钦佩。

当然,如果碰到困难和失败时,我认为也应当给与更多的包容。毕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仅仅是个标语嘛。

另外,航天这样的复杂工程还真不是花钱才能出成果的,反面事例,看看美国、沙特的航天发展就晓得了。他们花的经费可也不少。

中国空间站预计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营运,设计寿命10年。随着国际空间站使命的结束,很可能在十年以后,天宫将是全球惟一的太空空间站,届时怎么参与国际合作,相信环境与地位也将于十年前我们的处境将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也都是航天人不断努力所换来的成就。

在未来空间站任务中,中国载人航天肯定也会以愈发开放的姿态举办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早在2016年3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与联合国内空司签订了《利用中国空间站举办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商定借助中国空间站为各国提供科学实验机会,并在未来为他国航天员或荷载专家提供在轨飞行机会,为全人类的宇宙探求事业服务。

就像今日外交部在新闻发布会的表态,探索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进入到空间站阶段,中国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使中国空间站成为惠及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外航天员才能一起遨游天宫。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