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迈出改革第一步,中国新闻事业跨越大步向前

内容:

引 言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虽然与其他省省级党报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保障和新闻资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民日报》就可以高枕无忧、泥古不化。作为一家报纸,就必然生存在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之下,这个规律就是只有博得受众,才能博得发展。

以报纸出刊60周年为抓手,2008年前后几年里,《人民日报》进行了一系列办报机制的革新,如取消形象广告、调整版面、采编分离等。特别是2009年以来,《人民日报》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为指导,相继开启了读者评报、人民日报“校园行”、人民日报“金台行”等多项编读互动活动,请进来走出去,充分彰显了她们进行深入变革的决心和诚心。

2009年11月23日、2009年12月31日、2010年5月7日、2010年5月8日、2010年9月28日、2011年4月20日,2011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校园行”先后走入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山东大学,与广大学子面对面、展开诚恳对话。

在“校园行”活动中,以社长张研农等领导为首的一线编辑记者们为大学生们做了一系列的精彩讲演和热烈互动。从这种交流内容中,我们可以见到《人民日报》办报理念的转变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景。“《人民日报》变革一小步,中国新闻变革一大步。”本文通过对这种活动内容的剖析分析,以总结《人民日报》办报思想变迁的迈向,展望她的发展前景。

“校园行”——《人民日报》办报新思路

“校园行”活动的来龙去脉。《人民日报》出刊早已60多年了,人民日报人一直在关注和思索一个问题:当今的大学生,你们在关注着哪些?你们喜欢读什么样的新闻?

策划和组织“校园行”活动,源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合作部觉得,开展形象宣传和品牌推广,应充分利用《人民日报》特有的优势和资源,以“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为着力点逐渐深化。通过督查了解,大中小中学生常年负疚《人民日报》,对《人民日报》了解很少,但大中小中学生又是《人民日报》未来主要的读者群,培养未来的读者对《人民日报》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他们提出举办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请本报在各自报导领域有知名度的编辑记者走入校园,与中学生们分享重大新闻风波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中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同时带去一个展览,展示《人民日报》的历史和现今,反映《人民日报》记者亲历的重大新闻风波等,通过生动的讲演、直观的展览、近距离的交流等方式宣传《人民日报》,扩大《人民日报》的传播力。

一张报纸,唯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博得未来,立于不败之地。几十年来,全国的院校为人民日报社输送了大量青年俊杰,他们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报”的中流砥柱。贴近院校,就是紧贴青年;贴近青年,就是紧贴未来;贴近未来,就会拥有今天。这就是人民日报社组织“校园行”活动的目的和本意。

图片[1]-人民日报迈出改革第一步,中国新闻事业跨越大步向前-老王博客

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中彰显出的办报理念

笔者觉得,办报理念,不仅包括稿件采编、报纸发行等业务操作,还包括对人才的培养、录用等一系列与办报相关的内容的想法和观点的汇总。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社的数次变革,其目的无外乎是为了履行自身党的喉舌功能。而“校园行”活动所彰显出的办报理念则与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讲话提出的意见是完全相对应的:

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党性原则是指在大众传播活动中所彰显下来的阶层意识,社会主义党性原则就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彰显,它要求在新闻工作中彰显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政治要求、组织原则和行为准则。《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更是须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无论在经营运转上如何改革,但保持党性这个原则是不能改变的。

张研农社长在“校园行”北京大学站讲演时说:“不遗余力地传播主流价值观,是《人民日报》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使命。”《人民日报》的“招牌部门”之一——评论部的部长卢新宁也多次提到“社会责任的担当”这一关键句子,她说:“当代中国没有一张报纸像《人民日报》这样,这么紧密地和这个国家的民族荣辱浮沉联系在一起,也没有一张报纸像《人民日报》这样才能这么幸运地获得影响时代进步的抓手和机遇。”文艺部校长郭运德说:“《人民日报》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其他媒体有着更多的社会担当。”对外交流合作部部长赵嘉鸣则说:“一个人有责任心,能够来到《人民日报》这样一个有着责任感的单位,肩负着这样一种光荣使命的单位,你一定会找到自己的座标。”从她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种原则性的保持是《人民日报》乖张的生动彰显。

关注受众需求不懈怠。从政治上看,党报的宣传报导对象不仅仅是受众,也是公众。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晰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008年,他在参观人民日报社时,把这一要求也赋于新闻媒体,强调宣传报导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促进了公民社会的成长,迎合受众需求,维护公众权益已然成为主流媒体不能回避的责任,正所谓“党报姓党,党报是报”。

张研农在“校园行”的讲演中提到党报职能扩充时这样概括现今党报的职责:“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卢新宁对《人民日报》评论的定位就是:要在党心和民意的共鸣中保持锐气,“把彰显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里话统一上去,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上去”。

人民网作为一个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信息平台,更是成为人民日报体系弘扬受众观念的极佳之处:不仅有“强国论坛”、“在线采访”之类的栏目供读者直接参与,还节选网友意见登在《人民日报》里面,非常好地实践了报网互动。正如人民网总编辑廖玒对网站功能的定位:“一方面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新政;另一方面,人民网承载的特殊使命就是要出仕民互动的桥梁。”

图片[2]-人民日报迈出改革第一步,中国新闻事业跨越大步向前-老王博客

紧跟时代趋势不滞后。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媒体的生态环境也日新月异,《人民日报》似乎有自身的特殊性,但依旧避开不了现实状况的冲击,仍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除旧添新。正像张研农说的:“《人民日报》底蕴很深、积累很厚,积弊也不少。不做增量变革,不紧随时代,那些底蕴都会蝶变为包袱,转化为负资产。”

近几年,《人民日报》在保持自身坚定立场的前提下应时而变,及时更新办报理念,采取一系列对策和新的办报方法以适应市场,满足读者需求。

在新闻报道上,一方面以内容为根本,以新闻提速和新闻剖析为重点,对新闻提供独家剖析,提倡“内容为王”;另一方面,注意版面、文风、载体上的改变和丰富,在方式上让读者耳目一新。除改版、扩版外,还在改进宣传报导形式、增强资讯吸引力和增强舆论引导力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求。比如2004年1月,其创立“议政与进言”周刊,群众小事登上头版头条;2007年,在华南虎照风波上,《人民日报》连续发了5篇时评,当时在网上广为转载;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民日报》降低亚运专版,拓宽报导思路,对于打造国家形象、振奋人心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11月,物价暴涨,国家大力调控,各地多举落实,为此,《人民日报》要闻二版开办新栏目“稳定物价在行动”,每天及时刊发全国各地调控物价的新举措,传播经验,稳定预期,一直持续到物价回稳。

在机构改革上,人民日报一方面进行内部机构改革,理顺新闻生产和管理机制,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开始整合整个报业体系的资源,积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打造全媒体传播不闭塞

科技的进步促使信息的采集和传播形式迈向多媒体化,《人民日报》也充分运用网络版、记者博客、手机等传播平台,扩大自身的覆盖面。主张报网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打造全媒体传播的媒体战略。此外,《人民日报》的整个体系也是实力雄厚,有《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大报;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外宣传的一大平台;有人民网——我国重要的官方网站;有《环球时报》——民间舆论的重要载体;有《京华时报》——北京人的都市报;等等。“媒体方阵”形成合力,前景可观。

吴恒权总编辑明晰提出了人民日报目标中的两个发展阶段:第一,到2015年产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官方声音与民间舆论呼应的发展格局;第二,到2020年成为报网一体化发展、品牌优势突出的国际一流媒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报北京大学“校园行”的活动中,社长张研农提及她们的记者正在为活动做微博现场直播;而在南京大学“校园行”活动中,人民日报在南大校园里首推“人民日报电子阅报栏”,做到了愈加便捷快捷、细致入微的沟通交流,也更加营造出全媒体传播的强悍阵容。

图片[3]-人民日报迈出改革第一步,中国新闻事业跨越大步向前-老王博客

加强人才建设不保守。“校园行”活动本身就是人民日报召唤人才的一种形式:吸引高素质的、有责任担当的、全能型的人才充实自身队伍,从而达到提升自身办报质量和提高名声的目的。

吸引新人、起用新人是人民日报近些年来的一项重要工作,人民日报对须要的人才做了一个划分:有社会责任、有职业精神、有专业素质、有宽阔视野。也须要经营、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的人才。总之,他们须要年轻人,尤其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

《人民日报》办报理念变化探讨

笔者觉得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中所反映出的办报理念,适应了中国的国情发展和时代背景,顺应了时代时尚,关注了读者的需求,可以说是很成功的。

但是,囿于体制、观念等方面的限制,《人民日报》的办报理念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余地。最突出的就是报纸的发行和推广方面。报纸办得再好,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认可,也不能谓之成功。党报似乎有自己定义的主流受众群体,不像《南方周末》这类报纸以知识型读者为核心读者群,《人民日报》是一张全国性报纸,是联系党、政府和民众的桥梁,可以说,目标读者群应当是广泛和庞大的。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真正阅读《人民日报》的读者只占了较小的比列。吴恒权总编辑在清华大学讲演时提及2009年上半年《人民日报》的发行量是241万份,但据相关资料统计全省的基层党支部就有360万个,还达不到一个党支部一份。其缘由不仅在于发行的范围及数目不能让人满意外,在学院校园的调查又显示出很多人虽然手头有《人民日报》也没有认真读过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民日报》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地位固然高,质量也上乘,但是假如宣传不够,公众对它缺少了解,还以为是老脸孔,极有可能导致曲高和寡的局面。“校园行”活动,包括后来的“金台行”,固然是《人民日报》走入普通人群的有益尝试,但还不够。就拿“校园行”来说,目前仅仅走入了6所院校,范围一直太小。再则,《人民日报》的网络版和手机版似乎都有并且办得不错,但是宣传推广和营销意识仍显疲弱,如果能在各大门户网站等流量集中地设置显著的阅读入口通道,就可以期望获得较现今而言大得多的覆盖范围。设在南京大学的电子阅报栏即是一个挺好的尝试,此类设施的继续扩大和不断建立必不可少。

另外一点就是,《人民日报》的人民网现今的立足点是“权威”,是成为受众确认信息真实性的平台。既然已有品牌优势,何不更进一步,成为受众获取最新信息的首选平台呢?人民日报、人民网引进的都是全省范围内的优秀人才,既然早已能在“抢质量”的竞争中领先,就不应当在“抢时效”的竞争中犯憷。“提供第一时间第一质量的新闻”,如果能以这个为目标,那么人民网就真正成为中国网民的首选新闻平台了。人民日报人在校园行中多次提及,人民网、人民搜索的壮大须要时间,那么就让我们对它寄寓期盼。

此外,《人民日报》屡屡改扩版,效果似乎显著,但是不可证实,在版面的活泼性、美观性和文章的可读性上依然有继续提高的空间。阅读哪家报纸,相信哪家媒体,受众有这个选择权,《人民日报》要做的,应是争取受众的选择来证明自己。《人民日报》在延续现有的立场鲜明坚定、全媒体发展、集团化营运、可读性提高等已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已在进行的变革的基础之上,应该继续加强宣传力度、拓宽发行渠道、加强读者交流、完善版面质量,使读者由充分了解《人民日报》到选择阅读《人民日报》。

由于《人民日报》与其他省省级党报相比较为特殊的地方在于,它作为党报系统的“老大哥”,在迈向市场、多样化营运等方面须要愈发慎重,它的变动,对整个中国的党报系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未来的《人民日报》,其发展也应当脱离不了整个党报系统目前的这些发展态势,但总体来说,《人民日报》的变革稍为滞后于较低级别的党报,亦有些亦步亦趋的嫌疑。《人民日报》凝聚了把握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高档人才,应该也有条件成为党报系统变革的领头羊和先行者。

图片[4]-人民日报迈出改革第一步,中国新闻事业跨越大步向前-老王博客

结语

人民日报“校园行”活动,由于各方面诱因的阻碍,开展范围尚不够大,时间间隔也比较长,但却把报社内部仍然坚持的以及最新的办报理念较为系统地介绍给了你们,显示了继续变革的自信和决心。同时,活动本身也彰显出了《人民日报》放低姿态、深入潜在读者群的意愿。

作为中国第一党报,社会责任担当自不待言;作为中国第一大报,对市场的适应、对自身的改革更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如果才能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条件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人民日报》必然才能成为中国报业的一个标志和标杆。(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杭孝平,杜剑峰.从《人民日报》增设“新兴媒体版”看党报在引导网路民意中的作用[J].东南传播,2010(7).

[2]吴恒权.强化新闻 注重紧贴 突出特色——《人民日报》扩版两个月回顾[N].人民日报,2009(10).

[3]人民日报总编辑张研农谈编采分开[J].中国报业,2005(6).

[4]宣柱锡.把握受众特征变化——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J].中国记者,2010(6).

图片[5]-人民日报迈出改革第一步,中国新闻事业跨越大步向前-老王博客

[5]胡果.打造党报政治报导的亮点、看点和卖点——从《人民日报》政治新闻版的实践谈起[J].青年记者,2008(3下).

[6]岳平源.大家风范 平民意识——人民日报改扩版各界读者更爱看[J].《新闻战线》,2010(2).

[7]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读者的憧憬 我们的动力[N].人民日报, 2010-04-23.

[8]田豆豆,张志峰.改革期许与青春激情的碰撞——“人民日报校园行”武汉院校活动掠影[N].人民日报,2010-05-09.

[9]胡思勇.市场推进与党报变革定位清晰化[J].新闻前哨,2010(2).

[10]刘庆传.增量突破 拓展党报评论新空间——以人民日报新一轮改版为例[J].传媒观察,2010(6).

[11]

[12]南方日报:争做党报变革领跑者[J].中国新闻出版报.

[13]多家中央级媒体集体变革,欲争取国际话语权.,2010-01-15.

[14]人民日报总编辑吴恒权:报网融合既是如今也是未来.人民网-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