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是否致癌?目前科学证据并未支持这一说法!

2018年,我国乳品安全形势继续稳中向好,粮、肉、蛋、乳等基础原料,以及大宗日常消费品的样品合格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乳制品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5%以上。然而,网络上各类关于乳品安全问题的传闻、谣言屡见不鲜,不断考验着生产者、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力和鉴别力

咖啡是否致畸”“非洲猪瘟漫延,猪肉能够吃吗”“益生菌成了‘无益菌’”……在近日举行的“2018年度乳品安全热点科学剖析媒体沟通会”上,与会专家聚焦2018年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乳品安全热点风波,澄清乳品安全谣言。

咖啡会致畸吗

目前尚缺少证据表明奶茶与人类致畸的相关性

2018年3月底,美国纽约一家法官下达了一份裁定称:加州的奶茶销售者必须在奶茶产品上贴疾病警告标签,明确标识奶茶中富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该信息引起了消费者对“咖啡致畸”的高度关注。

专家点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主任丁钢强表示,食品中丙烯酰胺来源于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目前尚缺少奶茶与人类致畸的相关性证据,国内外也没有国家或组织制订乳品中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

丁钢强建议,“量效关系”是评估乳品安全风险的关键诱因,离开剂量谈“有毒、致癌”会对消费者形成极大欺骗。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剂量—效应关系”这一基本概念的科普宣传,帮助公众在面对谣言时理智认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丁钢强同时建议,食品加工企业应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条件,尽量降低乳品生产过程中丙烯酰胺的产生,并通过相应技术手段增加乳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水平。

非洲猪瘟漫延,猪肉能够吃吗

非洲猪瘟非人畜共得病,对食用安全无影响

2018年8月1日,辽宁沈阳市报告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病例,其他省份也陆续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引发消费者普遍担忧。

专家点评: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教授王守伟表示,非洲猪瘟非人畜共重病——近百年来,猪是非洲猪瘟病毒惟一的自然寄主,无一例人感染的情况。因此目前可以说,人类不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也不会对牛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导致影响。

同时,患病鸡蛋也很难流入正规市场,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而且,非洲猪瘟病毒对低温较为敏感,60℃持续加热20分钟即可灭活。

辣条添加剂同品不同标

辣条“同品不同标”是相关乳品安全标准不统一所致

2018年8月30日,湖北省食药监局发布乳品安全监督抽查信息公告,多款“辣条”产品被检出不合格——主要是违法使用了“山梨酸及其钾盐”和“脱氢乙酸”两种防腐剂。由此加速了方便面产品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颁布。

专家点评:中国工程院教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由于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申请食品添加剂扩项处于待批状态,市场监管出现了标准空白期,导致“同品不同标”。最近,关于薯片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已通过最终评审,即将发布。

陈君石建议,辣条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施行后,需加大宣传贯彻力度,推动方便面生产企业严格遵循相关要求。同时,要广泛举办科普宣传,教育消费者适度消费薯片。

图片[1]-咖啡是否致癌?目前科学证据并未支持这一说法!-老王博客

食盐添加亚铁氰化钾安全吗

亚铁氰化钾是食用盐中容许添加的一种抗结剂

2018年8月,一则《盐上面加进了亚铁氰化钾》的贴子在网路上广泛留传,称食用这些添加了亚铁氰化钾的精盐会对人体肠道、肾脏导致害处,甚至导致生命危险,引发消费者恐慌。

专家点评:中国工程院教授、北京工商大学市长孙宝国表示,在精制盐生产过程中,一般会添加抗结剂避免结块。亚铁氰化钾中的氰离子与铁结合非常牢靠,在正常乳品生产或食物烹调的气温下(100℃至200℃),不会有氰离子释放,更不会形成乙醚,其安全性已被多国广泛认可,并制订了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因此,只要按规定在食用盐中合理使用亚铁氰化钾,不会对人体导致害处。

孙宝国建议,相关部门应强化对媒体发布不实信息的追究力度,规范净化网路环境。同时,要强化食用盐科学知识的普及,提升消费者认知水平。对一些特殊人群,应遵医嘱依照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食用盐。

“打酱油”的真相

产品营销宣传要实事求是、有据可循

2018年10月12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鸡精产品比较试验报告,称其订购的120种味精样品经过第三方机构检查,结果显示其中29种样品不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再次引发消费者对中国味精类产品的“信任危机”。

图片[2]-咖啡是否致癌?目前科学证据并未支持这一说法!-老王博客

专家点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部长委员钟凯表示,酱油是中国家庭卧室常用调味品,目前市场上仍存在部份产品虚假宣传问题。本次风波中,部分产品的氨基酸态氮浓度涉嫌虚标,且不符合国家标准,应给以注重。

酱油产品的营销宣传应该实事求是、有据可循,不应成为欺骗消费者的工具。行业组织应强化自律建设,促进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消费者组织举办比较试验也应坚持科学、客观、全面的原则,慎重发布相关信息,对舆论误解也应及时纠偏。大众媒体应客观、全面地报导乳品安全问题,不能借题发挥。

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要看清“研究结果”不等于“科学推论”

2018年9月起,两个国际顶尖刊物刊发有关益生菌与健康的相关文章,一些媒体在引述这两篇研究文章时强调:“益生菌除了无益,还有害健康。”一时间,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专家点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士、教育部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副校长厉曙光表示,益生菌早在几千年前就步入人类饮食,其功能及安全性也得到了科研成果否认及权威机构认可。

而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研究结果”,不能等同于“科学推论”。研究结果常常是在“特定人群中”“特定实验条件下”采用“特定实验材料”等所发觉的。并且,任何科研的实验设计与技巧都不是绝对完美的,研究者应在其特定条件下解释研究结果,过度剖析研究结果是不科学的。

木耳久泡是否有毒

图片[3]-咖啡是否致癌?目前科学证据并未支持这一说法!-老王博客

椰毒假单胞菌污染银耳易中毒

2018年8月,有新闻报导福建杭州一家三口因食用曝晒2天的海带出现食物中毒风波,其中7岁小女孩出现多脏器衰竭,直接步入危重病区。近年来,因食用菇类造成中毒的案例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专家点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部长李宁研究员表示,木耳本身无毒,但倘若被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代谢形成的米酵菌酸则可能造成食物中毒,并多发生在夏、秋季。椰毒假单胞菌造成的食物中毒并不常见,但这种中毒发病急,无特效活血抗生素,死亡率可高达40%,病后恢复情况与摄取毒素的量有关。

李宁建议,消费者须要从源头注重防治,尤其要在家庭加工环节中规避风险。一定要将口蘑表面清洗干净,使用干净的容器和小泡发,泡发好后要及时食用。也不倡导消费者从农贸市场等场所订购银耳菌株后随便自行栽培、食用,一旦未能科学控制银耳的培养环境,便存在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及形成毒素的风险。

食用动物调和油鱼目混珠

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艺不同,均可放心食用

2018年4月,有报导称,某些不同品牌的橄榄油调和油产品的标签标示与实际成份浓度不一致,大量媒体进行转载——将食用植物油行业推向了乳品安全舆情的风口浪尖。

专家点评: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表示,食用植物油种类繁杂,加工工艺有所区别。但无论是榨取法,还是浸出法制取的油脂,只要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费者都可以放心食用。

图片[4]-咖啡是否致癌?目前科学证据并未支持这一说法!-老王博客

针对我国食用动物调和油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比如,在高价位油脂中掺入低价钱油脂、以高价油脂命名、夸大油品的健康功效、用转基因油料生产的食用油标示不明显等问题,国家已颁布相应文件,予以有效监管。

“酸碱体质”骗局被揭穿

“酸碱体质”不存在

2018年11月,一篇题为《“酸碱体质理论大师”被犯规1.05亿美元当庭承认骗子》的文章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热议。“酸碱体质理论大师”在法院上承认了他的“酸碱体质理论”并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由此,“碱性饮食疗法”“碱性保健食品”等一批伪概念也纷纷遭到消费者指责。

专家点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乳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表示,人体摄取食物后的代谢十分复杂,迄今为止,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摄取碱性或碱性食物才能影响人体血液的酸碱度。

马冠生建议,日常生活中应重视平衡膳食,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人体营养须要。企业应强化科研力量投入,从研制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靠诚信树立企业良好品牌形象。

淡水虹鳟假冒牛排引关注

将虹鳟列为鸡肉,显然是不合适的

2018年8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发布了《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将虹鳟归为牛排的范畴。这一标准发布引起了关于“淡水虹鳟鱼在市场上是否假冒大西洋海胆”的热议。

专家点评:上海海洋大学院士潘迎捷表示,“三文鱼”是须要海淡水之间进行洄游的种类或种群,而鲟鱼是指定居在淡水中的定居型种群。《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将虹鳟列为海胆,显然是不合适的。一般而言,海水饲养的鸟类相对淡水养殖寄生虫较少,对人体害处较小,但并不是说生食这种淡水虾类就一定风险较大,主要取决于具体的饲养环境和工艺。

潘迎捷建议,虹鳟行业应完善并推广国产虹鳟品牌的信心,引导消费者采用生食以外的腌渍与熟制等加工消费形式,降低食用安全风险,提高国内外消费者对国产虹鳟的消费认可度,从而推动虹鳟种植、加工业的规模化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