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

本网讯 近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峰会在云南昆明举行。论坛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与湖南省科协主办,由湖南科技报刊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协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兼国际合作部(港澳台办公室)部长(主任)、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校长罗晖,湖南省科协党组成员傅爱军参加并致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凯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许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理事长周建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宝新等参加峰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宋南平主持峰会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论坛吸引来自全省的科学家、媒体专家和科技传播专家,中国科协、湖南省科协相关领导,中央、地方媒体工作者,全国科技报相关人员等100余人到会,线上直播共吸引65.5万人次浏览。

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峰会现场

分享实践经验,研判行业趋势,探讨发展路径

图片[1]-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老王博客

高端对话环节由芒果TV《趣科普》栏目制片人罗雅丹主持,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高级记者蒋建科,光明日报社原科技部常务副校长、高级记者金振蓉通过视频方式作了发言,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制片人戴飞,湖南科技报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蔡建文,杭州阿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马舒建,杨凌农科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孝宏做了互动交流。大家立足各自专长,结合发展实际,分享实践经验,研判行业趋势,探讨发展路径,共同就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机遇与挑战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沟通。

高端对话环节

蒋建科觉得,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要做到变量至上,只要搭上互联网时代的快车,科技传播大有可为。他觉得,科技记者既要打“游击战”“阵地战”,还要打“大兵团作战”,集中优势军力做大体量深度报导,这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发出更强音,吸引更多流量。科技传播工作者要像科学家学习,从“跟跑”“并跑”到“领跑”,通过在科研成果未产生、科研过程进行阶段的跟进专访,形成的“体验式”报道可以更好地诠释科学家科研过程,更容易被科学家和公众所认可。

图片[2]-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老王博客

围绕传统媒体怎么融入互联网时代?金振蓉觉得,传统媒体须要拥抱互联网时代,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为内容赋能。传统的主流媒体拥有得天独厚的权威信息源,以及在常年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专业化、规范化的制做规程,这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之道,这也决定了在信息爆燃时代,传统媒体常常起到了众声喧哗中的“一锤定音”作用。同时强调,传统媒体中的人才结构队伍、技术力量还须要不断进步提升。

戴飞表示,传统广电媒体要结合平台优势,依托专业摄制团体、用丰富的资源制做出大体量、成系列的长视频,而不是去和短视频平台拼碎片化的热度。《新闻大求真》栏目主要面向6-14岁的中学生,通过做实验这些最直观的方法讲解科学知识、诠释科学原理。他觉得,互联网时代的科普产品浩如烟海,《新闻大求真》的策略是“用牛刀杀鸡”,比如约请教授大咖解答老百姓最常见的一些问题。他希望栏目能传播一种科学精神,希望中国的女儿还能有动手能力、有好奇心,愿意亲近自然、走出课堂,勇敢地去研制、去创新。

蔡建文表示,湖南科技报是面向农村的报纸,1957年创立,发行量曾达到182万份。随着互联网急速发展,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传播技术等发生深刻变化,受众群体也在发生变化,新一代农户是有文化、有思想、有经营脑子的青年农户,他们须要科技知识,但更有选择,不是报纸刊载哪些就信哪些。传统媒体要适应受众的需求,湖南科技报近几年开始变革发展,用互联网的手段、互联网的技术、互联网的渠道来做科普,做科技传播。现在科普山东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嵌入到村一级的党群服务平台,农民在平台上可以自由选择,想看哪些就看哪些。“传统广电的传播模型,是漏斗型的,影响力从大到小渐渐衰减,而互联网的传播模型是波纹型的,就像扔一块小沙子到水里,波纹一圈一圈地扩充,从第一圈影响到第二圈到第三圈,不断放大,我们如今常常讲的‘出圈’,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去构建爆品?如何让你的科普作品出圈?马舒建觉得,首先要关注在重大时间窗口回应社会需求,比如在新冠疫情最初的阶段,阿优文化创作了一组抗疫动画片,用亲和力比较强的艺术形式去科普,以减轻社会大众的恐慌。其次,科普作品不仅须要好的创意,更需要情感的共振,比如神舟十三号归来时,阿优创作了科普作品《摘星星》,讲的是航天员王亚平给儿子摘星星回去的故事。

图片[3]-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老王博客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全媒体时代加速到来,科技传播格局也在发生改变。梁孝宏介绍农业科技报社为了更全面地或则是范围更大地服务基层农户,建设了一个强农客户端APP,近几年平台上已聚合农业权威资讯20多万条,全国农户提出的问题2万多条,500多名农科专家线上365天服务。特别是新冠脑炎疫情期间,组织专家线上直播,解答农业生产的困局。今年农业科技报社和广播电视台进行整合,成立了杨凌农科传播集团,拥有“报、台、网、微、端、屏”融合发展的一个全新的媒体传播矩阵,将使科技传播和服务做得更好。

为科技报融媒体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思路和经验

在晚上举行的全省科技报融媒体建设研讨会上,山西科技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光明,武汉科技报社社长陈海涛,新疆科技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杨斌,杨凌农科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农业科技报副社长贺辉,陕西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校长黄姗姗,广西科学技术普及传播中心校长刘慧英等单位代表作了经验分享,为科技报融媒体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思路和经验。

图片[4]-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老王博客

全国科技报融媒体建设研讨会现场

罗光明以《 科技媒体 ,科技报刊创新发展探求实践——以山西科技传媒集团为例》为题,分享了山西科技传媒集团深入推动媒体融合的创新发展的探求与实践。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作为全省首家也是惟一一家全媒体科技传播集团,自成立以来坚持以科普报刊为平台,科技宣传、科普资源建设、科技服务三位一体,多元化发展。 2014年,集团提出河北科技传媒“432 N”融媒体发展战略。2020年,集团启动安徽科技传媒推进融媒体建设行动计划。经过几年的发展,集团媒体融合不断深入推动,传统媒体融合变革加速,受众市场日渐细分,新媒体产品持续涌现,对外合作不断拓展,在科技媒体 平台建设、 科学传播、 资源内容建设、 项目建设、 定制服务、 科技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求实践,并朝着“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深度融合迈向,走出了颇具特色的科技媒体 发展之路。

陈海涛以《深耕科普,做优做强行业服务商——武汉科技报科普融媒体建设感受》为题,分享了武汉科技报社坚持“两手抓”,在办妥传统媒体的同时大力推动新媒体建设,壮大自身新媒体“肌肉群”,顺风搭上学习强国、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国家级”航船,打造本土全媒体矩阵平台,不断提高区域影响力。与此同时,紧扣科字做文章,强化产品生产能力,构筑多种传播渠道,全面提高应用能力,向社会提供更多样更优质的服务。做优秀的行业服务商是武汉科技报那些年来不懈的追求。全力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创新新闻传播新业态,深度服务用户;深耕科普,不仅博得广大顾客的信赖认可,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为自身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

杨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守好意识形态阵地,在融媒体背景下举办好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新闻报导》为题提到,体现办报特色,突出宣传重点,在“特”字上下工夫,突出山西本土特色,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气氛。新疆科技报社将重点宣传内容,与新疆科技厅网站、“新疆科技”官方微信公众号相融合,提升了山西科技工作的宣传疗效。今后发展的思路采取多样化的受众方法,增加服务功能,完善融媒体平台建设。

图片[5]-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互联网时代科技传播论坛在湖南长沙举办-老王博客

贺辉以《“农”做帆“融”为浆–奋力构建具有农特色的新型主流媒体旗舰的探索与思考》为题。分享了农业科技报社积极迎合媒体融合趋势,2014年以来,有序推动内容、平台、人才、管理等融合发展;坚持联通优先策略,建成以“强农APP”为龙头,融合“报网端微视屏”及第三方平台的全媒体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矩阵,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融互通。构建科技助农十大服务平台,建设全省农科专家服务中心,创立“农业科技媒体推广模式”,探索创意农业、农科影视和涉农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为一条推动乡村振兴的为农服务之路。“强农App直播农技云课堂”项目入选 “陕西省网路公益优秀精品项目”、“强农APP农业信息与大数据服务平台”入选2021年陕西省数字乡村建设优秀成果和典型案例、农业科技报促进媒体融合的事迹荣获全省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今年4月,农业科技报社和杨凌融媒体中心进行整合,成立了杨凌农科传媒集团,探索施行“12345”发展规划,奋力构建具有强悍影响力和竞争力突出“农”字特色的科技类新型主流媒体。

黄姗姗以《陕西科技报社“云时代”融媒体创新发展新路径》为题,分享了陕西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通过整合报、端、网、微一体化的运行构架,推进新闻“策、采、编、审、发、评”全流程再造,完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渠道传播”的新闻生产发布新形态,大大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时效性,成为向开放性生产平台的变革、向协同生产模式的变革、向大数据剖析及智能辅助服务的变革。陕西科技传媒网、陕西科技传媒微博、抖音、人民号、今日头条、百家号等媒体帐号,以及塑造“陕科报西安观察”“水煮科技”“对话科学”等融媒体子品牌融媒体矩阵,针对不同用户阅读习惯及平台风格,制作特色科普内容,持续更新科普信息。截至2021年,报社新媒体平台累计发布近7.4万条内容,粉丝总数达104万,总获赞量3586万,累计阅读量29.4亿次。

刘慧英以《广融合、深拓展、重服务,筑牢科普传播阵地》为题,分享了广西科学技术普及传播中心精耕科普媒体传播领域多年,旗下拥有两报(《南方科技报》《小博士报》)、一刊(《家庭医药》刊物),同时,运营新媒体平台及直播平台、户外科普大屏,拥有广西农技协、广西科普作家协会以及两所培训学校等,是多平台融合发展的全媒体科普传播专业机构。在常年的科普传播实践过程中,广西科学技术普及传播中心以“广融合、深拓展、重服务”为发展理念,致力于构建聚集优秀科普创作人才、以传统报刊媒体为基本、以新媒体传播技术为手段、以品牌科普活动为辅助的融媒体科普传播立体化体系。“广融合”,即融通报网端微,聚焦重点人群、聚焦重点区域,全力打造全介质、全渠道、全天候的深度融合传播格局,有效填补传统媒体在知识更新效率低、展示方式单一等方面的不足,尤其是要在应急科普方面发挥大作用;“深拓展”,即深入挖掘社会、群众的科普需求,深入挖掘优质科普资源,拓宽路径渠道,打造自上而下的全链条科普,使科普传播深入社区、学校、乡村等基层“神经末梢”;“重服务”,即用新闻思维、市场思维做“订制科普”,创新科普服务、提升服务能力,注重借助而为,加强与职能部门的联合协作,进一步提高科普传播的传播力、公信力、吸引力,以专业内容优势博得发展优势。

来自全省各省市20余家科技报(刊)社社长、总编辑、融媒体机构负责人就地方科技报的媒介融合与报网联动,融媒体建设的方式、路径、举措等进行交流与研讨,大家一致觉得,全国科技报仍然是科学普及和服务“三农”的重要阵地,新时代赋于科技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面对由互联网、大数据等带来的传媒生态深刻改革,科技报必须紧随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脚步,在实践中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本文图片均 由 中国科协 提 供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