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根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本文为李培根院士2017年10月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首先,向曲湘军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对中心的慷慨捐赠以及他对创新教育和批判性思维活动的支持。刚才的热情洋溢的演讲充分体现了他对创新教育和批判性思维的理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今天我想谈谈我对批判性思维的简单理解,因为我没有能力在理论上谈论它。批判性思维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和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二是批判性思维和理性,就我的简单理解而言,批判性思维需要以理性为基础;第三个题目是批判性思维和存在。存在是一个哲学话题。我们需要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理解批判性思维。四是批判性思维和技术,尤其是启明学院,工科学生占多数。当我们谈到创新教育时,我们也希望将批判性思维融入科技知识学习、创新活动等。最后一个话题是批判性思维和教育。以上话题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第一,批判性思维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请看他的话,“新思潮的优势,恰恰是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测未来,只希望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批判性思维。包括当时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没有批判性思维实际上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一些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学者都对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法国学者德里达曾经说过:不可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没有未来。无论如何,必须有某种马克思,他的才能,或者至少他的某种精神。某种精神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批判精神。西方学者也与我们不同。他们不一定相信马克思主义,但他们都看到了马克思批判精神的价值。他还说,要继续从马克思主义精神中汲取灵感,就必须忠实于始终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批判,即准备好采取自我批评的步骤。所以我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精神。如果有些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批判性思维还有疑问,请记住一句话: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第二,批判性思维和理性。理性的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亚里士多德说理性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人性化。人的特殊功能是按照理性的原则理性地生活。批判性思维必须以理性为基础,批判性思维必须以逻辑为基础。如果批评不讲逻辑,那么批评就毫无意义。当然,我们也需要独立自由的精神。一个缺乏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的人不可能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技能,它实际上体现了某种人类精神。西方学者所提倡的理性也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学校的邓小芒教授是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非常深入。他谈到了西方理性的两条原则:一是Logos原则,强调逻辑的规范性;二是超越自由意志。相对而言,这两个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缺乏的。事实上,自然科学的建立需要逻辑规范性,而在这方面,与西方相比,中国确实落后了很长时间。逻辑规范和理性思维需要基于充分证据和逻辑推理的严谨和合乎逻辑的论据。我们讲科学的精神,不断地质疑和验证,这也是批判性思维。不断的怀疑和验证也应该基于严谨的逻辑论证和充分的证据。独立自由的精神非常重要,是“理性”的组成部分。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提倡理性。思考问题不是按照外在的惯例去判断一些事情,而只是敬畏真相、尊重科学等等。

康德说:“这种启蒙只需要自由,而且确实是所有可以称为自由的东西中最无害的,那就是在所有事情上都是孤独的。有自由公开行使自己的理性。”这里的关键词是理性和自由。在这一点上,我想谈谈批判性思维。因为有人建议不应该使用批判性思维这个词,所以最好使用批判性思维。听到这话,我的第一反应并不意外。因为从前,批评这个词与斗争密切相关。当年的“批评”,或许让一些老年人记忆犹新,心有余悸。事实上,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积极的词,领导者擅长批判性思维。既然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还要担心批判性思维这个词呢?当然,我也明白,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勤奋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内容。所以有人争辩说,最好用贴近我们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要用批判性思维这个词?批判性思维确实接近于批判性思维。维基百科说:“批判性思维是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或部分正确的一种方式。批判性思维是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做出合理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激情以及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的创造力。”虽有相似之处,但我觉得还是用批判性思维比较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的文人、知识分子虽然强调深思熟虑,但更“顺应”,强调“顺应”某种现实。

有人比较了西方理性主义和东方理性主义的区别。西方一些知识分子“入世而不入世”,始终与社会保持着张力,对现实社会进行“理性征服”;东方知识分子“世俗化”,更“理性适应”现实世界。 “征服理性”和“适应理性”确实是有区别的。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更多的是“理性适应”,这其实是缺乏一定的批判精神。这不仅在社会领域,在技术领域也是如此。因为在科技工作中,我们更强调如何满足和适应现实的需要。虽然需要满足或适应现实需求,但过分强调适应,很难有“想象中的需求”,因此很少有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所以即便是在科技领域,如果只是理性的适应,还是存在着某种不足,还需要“理性征服”和批判性思维。出于这个原因,我不主张用批判性思维代替批判性思维。马克斯·韦伯也说过,儒家伦理在世间的生活方式中有很好的东西。儒家伦理虽然含有理性主义的成分,甚至有一个理性化的过程,但它无法摆脱传统的桎梏,缺乏“进步”。和发展”。虽然我没有研究过传统文化,但从单纯的感觉,更多是从适应的角度来看,进步和发展总会有一些局限。

第三,批判性思维和存在。存在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里我主要从技术与存在的关系来解释批判性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奥德加·加塞特(Odega Gasset)有一段有趣的文章,他在其中说:“被称为‘技术’的最基本事实仅来自以下奇怪的、戏剧性的、形而上学的事件:两个完全不同的现实——人和世界——以这种方式共存两个(人)中的一个是在另一个(确切地说是“世界”)中建立一个“超世界”的存在。如何实现这一点的问题 – 类似于工程师它是“人类存在”的主题。 当然,人的存在与世界的存在息息相关,没有客观世界,人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有趣的是,人总是试图在他所依赖的客观世界中建立一种超自然的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存在。例如,在没有手机的年代,我们不知道自己需要手机,但有人会去修补这样一个新东西。其实,如果我们看人类的发展史,就是超自然存在和超自然存在的不断确立的历史,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很大程度上在这里。因此,海德格尔对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不能说太多。在没有汽车之前,有汽车,在有飞机之前没有飞机。很多今天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未来还会不断涌现。建立超人的存在是一个工程师式的主题,也是人类生存的主题。因此,存在基于对现有世界中某物的超越和否定的批判性思维的先验、前技术创造、最超越的创造。

中国现在非常重视创新,但对我们的创新考察存在局限性,即缺乏先验和前技术创造,或者缺乏原始创新。我们的大部分创新都是基于现有技术,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一些改进。这种创新称为增量创新。现在有了手机,给手机增加一点新功能,就是一种渐进式的创新;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创造手机是原始创新。现在从事科研的教师,包括从事创新活动的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的需要,类似于“理性适应”。仅仅适应是不够的,我们在科技领域还需要更多的“理性征服”,自然也需要批判性思维。进一步考虑,如果我们从人类存在的意义上看创新,更重要的是什么?人类创新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我们的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时也应该有这种意识。技术的最初使命是让人们自由地做自己。有时为了满足真正的需求,为了赚钱,为了盈利,这些都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搞技术和创新的人把这些当作使命,那就是低层次、低境界。从人的存在的角度看,人是在不断建立超自然存在和超自然存在的过程中变得更好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Dessauer 说,技术的本质呈现为某种特殊的东西,这让我们得以一窥密封存在的深处。超自然的存在,超自然的存在,大概是在封闭存在的深处,我们看不到,但它可能存在于未来,科技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窥见未来的存在。当谈到技术的本质时,我会想到人的本质。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过去,在中学和大学,我们上自然课和政治课,好像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但现在看来是有疑问的。英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Jenny Goodall)是一位与黑猩猩在非洲丛林中生活了几十年的女科学家,专门研究黑猩猩的习性。她发现黑猩猩也可以制造工具,尽管它们制造工具的能力完全是人类无法比拟的。但既然他们会制造工具,那就意味着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制造工具。那是什么?其实仔细想一想,就在于建立超自然存在和超自然存在的愿望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动物是非常技术性的。例如,非洲的蚂蚁会飞。他们建造的巢穴非常复杂。他们甚至考虑通风和食物储存。甚至还有禁闭室。哪些蚂蚁会做坏事或犯罪?错误被锁定。蚂蚁非常聪明批判性思维工具10pdf,这是造物主赋予它们的本能。但蚂蚁从来没有在此基础上建立超越其存在的世界的愿望和能力,所有动物都不具备这种能力。这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北京大学教授吴国胜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本质是由技术塑造的。”人类文明史本身就是科技史。技术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技术是人类塑造自己的方式,等等。说到人存在的意义,对于人来说,生存就是让那些不存在的东西存在。我刚才讲的超自然的存在和超自然的存在,都是在用科技不断的让那些不存在的东西还存在。因此,无论是技术还是创新,都必须与人类存在的意义挂钩。俯视技术,站在人类生存的高度看待创新是有益的。所以回过头来看,要确立某种超自然的存在和超自然的存在,就需要对某种现实的存在进行超越、批判和否定,尤其是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往往是对现实的超越和批判。目前的存在。和否定。

不仅是学校的师生,包括我们的工程师,缺乏的是时间线上对未来的想象。每个人都关心当前的技术。恐怕大学生在这个时间点更可能只是为了考虑而从事创新活动。满足和适应现实的需要虽然有意义,但也需要人去做,但更大的创新是什么?就是上面所说的封闭存在,也就是我们在现实中没有需要(虚拟需要),而只是想象中的、我们还没有看到的存在。但基于这些的创新往往是更大的创新。会前,梁副总和我谈了挑战杯的得分情况。这里最重要的是市场需求,也就是40点。我一听就告诉他挑战杯的计分设计有问题,说明我们不鼓励那种领先的创新,即基于虚拟需求和想象需求的创新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是有市场需求的。一旦一个东西根本看不到市场需求,它可能会得到零分,那有什么用。美国人做的一些事情并没有真正的市场需求,比如他们为火星移民所做的事情。一群人做事很执着,冲劲十足,没有忌讳地思考,脚踏实地地去做。七八年,没有好的收入。这种创新目前没有市场需求,但可以催生伟大的创新。从事创新教育的设计师也需要思考和思考,仍然需要批判性思维。

图片[1]-李培根院士在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老王博客

第四,批判性思维和技术。在批判性思维和存在的部分,也提到了与技术的关系。在这里,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谈谈批判性思维与技术的关系。这与我们息息相关。事实上,我们经常需要质疑、否定和批判某些科技知识,包括质疑某些结论或科技知识。比如我们都知道光速是无法超越的,但是现在有些科学家不相信,难道真的无法超越吗?宇宙的平衡取决于万有引力,一些科学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仅靠万有引力是不可能维持宇宙的存在的。还有更多的技术方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3D打印。 3D打印的发明实际上是批判性思维应用的一个经典例子。传统制造,许多工业产品的制造,是“减法制造”。轴是如何加工的?它可能先是圆棒,然后在车床上车削。这个过程是一个材料去除过程,材料是不断减少的。在平板上,需要打孔、钻孔,这也是减材的过程。因此,过去许多工业产品的制造大多是减法工艺。当然,有些是“等价制造”,但“减法制造”是用得最多的。但也有人疑惑,是只能做“减法制造”,还是反其道而行之,“增材制造”?这是对传统“减法制造”的彻底颠覆,完全否定,而这种思维过程当然体现了批判性思维。一块板子有个洞,“增材制造”怎么办?把你想要的东西一个一个地切割成平面,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圆圈,然后一层一层的把材料堆起来,这就是一个“增材制造”的过程。为什么“增材制造”现在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甚至有人将其称为新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因为“增材制造”可以做到以前“减材制造”无法做到的事情。过去,由于“减材制造”工艺的限制,航空航天中的一个小零件需要很多零件或几十个零件来组装,这对可靠性是不利的。现在采用“增材制造”的方法,原本是几十个零件组成的,现在一个零件就好了。过去,设计考虑是“实施为先”。如果你设计的东西在工艺上很难或不可能做到,那这种设计就不好。因此,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实施为先”。但现在不同了,至少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是“功能第一”,即首先考虑的是功能。对于很多颠覆性技术来说,其实就是对某些传统技术的否定和超越。数码相机大家都非常熟悉。后来数码相机的普及导致了柯达的破产,这真是出人意料。正是批判性思维培养了原创的、颠覆性的技术。如果我们总是在现有技术中自适应地添加一些东西,这并不是最好的创新,尽管它确实有效。

批判性思维在工程中的应用一点也不神秘。某些技术的存在和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工程技术中,经常需要检查某些条件或环境是否会发生变化。对这种变化的审视和相应的技术变化是创新,也是批评。性思维在创新中的重要应用。例如,未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对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产生影响,这需要批判性思维。不要摆脱现有的结构、方法等。现在制造产品可能需要重新定义行业边界。 John Deere 和 AGCO 合作不仅将农业机械和设备互连,还互连灌溉、土壤和施肥系统,从而获得气候、作物价格和期货价格以优化整体效率。这些都是以前做农机的企业不会考虑的。现在考虑到这些因素,正是由于数字化和网络技术带来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创新自然会发生。这种考虑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另一个例子是长尾理论。每个人都知道正态分布。如果我们计算使用 iPhone 的人的年龄分布,它可能显示出正态分布。 30 多岁和 40 多岁的人可能使用最多的 iPhone。老年人或年轻人逐渐使用 iPhone。我这个年纪的人可能很少使用 iPhone。因此,从事 iPhone 销售的人发现,大约 20% 的人口(大约 30-40 岁)购买了 80% 的 iPhone。

那他当然关注购买 80% 的 iPhone 的 20% 的人,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有些人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关注长尾,也就是属于双方的人,虽然占比很大(80%的人,中老年人和儿童)但只买了20%的iPhone。因此,他们有办法只靠长尾赚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亚马逊书店。一般书店是卖书的,必须卖畅销书。他们靠长尾的冷门书赚钱,几乎占所有冷门书销量的​​一半。这似乎是一种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之所以成功,其实是因为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关注长尾是成功的,因为互联网使关注成本大大降低。所以有时候对某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或事物有一些怀疑是必要的。事物之间的一些关联是潜伏的,科技中有很多相互关联的事物是人们不知道的。提问或批判性思维可能是有意义的。幸运的是,现在有大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在一些看起来像垃圾的数据中找到一些隐藏的相关性。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家超市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偶然发现啤酒的销量和纸尿裤的销量总是呈现出某种相关性。超市里的专家们都无法想象,这种关联真的存在!具体原因不详,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最后一个主题是批判性思维和教育。批判性思维正确地用于教学和学习。教育首先要从教育的目的说起。当我们理解教育时,它是在工具的意义上还是在人的意义上?教师有时会不自觉地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事实上,我们的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你听我在课堂上教的,你学我教的。严格来说,教师本人已经成为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工具。教师需要批判性地思考他们的角色。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定位?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什么关系?我想到了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一本书,叫做《我和你》。他把关系分为两种,一种是“我和你”,一种是“我和它”。他主张的关系是“我和你”,不主张的关系是“我和它”。 “我与它同在”是什么意思?当我与一个对象建立关系时,“我”总是带着“我”的期望和目的与一个对象建立关系,这就是“我与它”的关系。比如我和张三交朋友,但那是基于我的期望和目的,至少不是高层关系。在马丁·布伯看来,在“我与它”的关系中,它成为“我”在“我”面前实现“我”自己的期望和目的的工具。甚至有时候,亲人之间的关系,不知不觉就是“我和它”。比如,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无话可说的,但她和孩子的关系一定是“我和你”的关系。为什么?不是她主观上不爱孩子,也不是她没有客观去理解孩子的存在,所以有时候孩子就成了她表达爱意的工具。例如,一些年轻的父母现在强迫他们的孩子学习这个和那个。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并不了解孩子的存在,总是让孩子去实现妈妈的期望和目标(希望孩子什么都能做),这就是“I-it”的表达“ 关系。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我-它”的关系,则可能意味着学生成为教师实现教师期望和目标的工具。所以马丁·布伯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告诉后代什么存在或将存在,而是教他们如何用精神充实自己的生活,如何遇见‘你’等等。”他说,真正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我和你”关系的体现,视学生为伙伴,相见。当然,真正达到“我和你”关系的境界是很难的,但至少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不断地追求和接近“我和你”的关系。

对于教材,我们也需要批判性地思考它的改革。中文教材都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上了一门课,里面包含了中国大约五门课的知识。当时我很惊讶。大家想,一门课程包含这么多,里面的内容肯定很浅。但我仍然知道它的优点。它涵盖了广泛的范围。很多内容虽然不深,但是突出了知识的节点、问题的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事实上,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原教科书似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过于详细,容易让我们沉浸在细节中。到最后,知识看似很系统、很完整,却变成了零散的知识。在强调节点及其连接时,似乎很肤浅,但更容易系统地掌握。加拿大学者西蒙斯提出了联结主义,强调节点和信息源之间的互联,非常好。如何引导学生构建问题空间,建立问题空间与节点之间的关系,应该成为教材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课堂上也是如此,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善于联系。总之,教材的改革和设计需要批判性思维。

另外,强调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这个人在社会上的发展。学习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什么?不是关于正式学习能力,而是关于非正式学习能力。既然如此,如果有一点批判性思维,是时候反思一下当前的教育了。我们的教育完全忽略了非正式教育,好像非正式学习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学校和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养成非正式学习的好习惯,这对提高他的学习能力肯定是有帮助的,对他以后的发展也大有裨益。非正式学习有很多种,比如碎片化知识的学习。许多人现在认为零散的知识是消极的。如果一个人的知识是完全不系统的、零散的,那确实是有问题的。但既然每个人的学习都有一定的专业,必然是在一定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中,所以零散的知识的补充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今天讲的很多东西,我不懂哲学,不懂教育学,有些东西只是知识的片断。但是碎片的知识至少对我理解一些事情,理解一些道理有很大帮助。我们可以从网上找到很多东西,也就是零散的知识。非正式学习还包括所谓的外生学习。相反批判性思维工具10pdf,内生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学习。外生学习呢?比如从朋友那里得到的知识。甚至有人说“我把我的知识和我的朋友一起保存”,这是一种聪明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一种懒惰的方式。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必须跟上知识爆炸的速度,即使是十年的本科学习也无法完成。该怎么办?我是搞机械的,和机械相关的知识很多吗? I have an impression about what knowledge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is involved in some mechanical or manufacturing problems, but I have no time or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details, so I “exist” the knowledge involved in my information friend Zhang San There. There is also learning from the Internet, which is also informal learning. How do our textbooks adapt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Can you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some supplementary readings and extended reading? In fact, this is also a combination of formal learning and informal learning. In short, informal learning is actually a critique and a transcendence of traditional learning methods.

Decentralization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Internet is a decentralized system. If it is a centralized system, it must be an unstable system.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distributed autonomy that the system is stable. The same goes for a business, a structure, an organization. In the past, the hierarchies of enterprises were very powerful. Now, flattening is also a certain degree of decentralization.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actually also decentralised. We need to make some reforms in these areas. As long as we use critical thinking, there is a lot of room for reform.

There is also a need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education, which is actually an applic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Some people predict that 70% of jobs will disappear in the next 20 years. Of course, I’m not worried that the profession of teachers will disappear, but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eachers’ work must have changed a lot, there is no doubt about this.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sure to affect everything. IBM’s Watson is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 that is now more accurate than the best doctors in diagnosing diseases, and more importantly, faster and faster. In the future, the work of engineers will also have great changes, especially the conventional knowledge work, which can be done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engineers are useless. Engineers can put more energy into doing creative work, and it would be better if they could do work with supernatural and supernatural existences. Since occupations, including engineers, will change,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should also change, which requires us to use critical thinking to think about it.

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to “imagine learning”, that is, learning should not just stay at the established level of knowledge. Now textbooks are all about mature and proven knowledge. Learn a little about technology trend forecasting, prospecting, and imagination. Some science fiction seems to have no basis, but in fact, supernatural existence and superworld existence are bred in imagination. The current learning lacks this content, so students might as well pay attention to it, not necessarily in the teacher’s framework.

Freedom to study,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each student is to be a better self. Premier Li Keqiang talked about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geek” and “maker”. In comparison, our makers and geeks are still too few compar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influence is also much lower. Some big companies, such as Google, are doing a lot of things now, not by them at the very beginning. Some of them are makers and geeks in universities or in society who play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are later acquired by them.

In general, make critical thinking a part of HUST’s educational culture. If we insist on doing it and do it very carefully, it will not only play a great role in talent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t also in China’s innovation education will have a certain promotion effect.

谢谢大家!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