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木医社:非中医原教旨主义者、亦非科学主义者”的中医经典理论科学性原理研究学者

受父亲影响,先学理工科,后学中医,从事地表和岩层运动的研究,隐约意识到中医的认识论方法论与此相似。中医是临床医学的虚拟理论模型;他终于明白,中医本来就是一门系统科学,概念清晰,逻辑自洽,方法先进。

“重申中医药基础理论是中医药的唯一出路。” 十余年来,他继承前人的衣钵,揭示古典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批判现代中医,指出许多概念不符合经典,违反逻辑。虽然效果不是很大,但坚持不懈。他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像父亲修炼自己一样,将女儿(女儿现在是生命科学博士)“先理科,后中医”培养,将世代相传的研究成果传播给尽可能多的人。新一代。

他就是老师于建成,是一位“不是中医原教旨主义者,也不是科学家”的学者,也是中医理论科学原理的学者。健木医社有幸进行独家专访,和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中医人生!

采访嘉宾 |

于建成拥有科学技术和中医药双学位。预科、学历、师资传承、家庭教育经验一应俱全。他在中国研究和科学方面有扎实的基础。对五运六气、易经、河图洛书、道德经等有深入研究。他系统地自学了哲学、天文学、系统科学、量子力学和生物学。他系统研究《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40余年,基本揭示了中医经典理论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科学内涵,并系统梳理了中医理论框架体系和各种理论的演变。严格坚持中医五运六气、经络、藏宫病机辨证论治,疾病与辨证相结合,开展中医全科临床治疗。

三个工科,一颗中医的心,探寻中医的科学性

对话 / 于建成 陈建成

先学理工科,再学中医,感谢师父探寻中医精髓

健木医社:余老师您好,您是理科和中医双学位,有完整的预科、学术、教师、家教经验。可以介绍一下您学习中医的经历吗?

于建成:让我先解释一下预备课程。中医教育方法有多种,如学历、师承、家传、自学等。大家都很熟悉,但是预科课程比较少见。这里所谓的预科,就是拿到非医科大学毕业证书后,去学医,拿到博士学位。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医学教育就是推行这种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优势在于拓宽了医生的视野,是“功夫不负诗意”的体现。

在我国,2002年中医基础理论与专论pdf密码,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四所中医药院校开展了“博士非医学研究”试点。中医界期待借助非医学从业者原有的专业素质,为中医做出巨大贡献。比如揭示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打造现代中医诊断工具、中医智能诊疗系统、理顺中医医学思想史等。博士生”几年前,学校显然没有达到办学的预期。当然,这不怪这些医生,而是中医教育的问题。

▌应父亲的要求,先学理工科,后学中医

我是1980年高考的,当时家里人要我学中医。我对中医也很感兴趣,因为在高中的时候,我经常听到父亲讨论中医。我父亲本来是学雷达的,后来转学中医。那时父亲边练边学,发现现代中医有很多模糊不清的概念。

原卫生部部长崔跃礼先生在1997年出版的《中医沉思》中指出:“中医最严重的问题莫过于观念和思维的混乱。” 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就被中医领域的一位有识之士意识到了。那个时候,父亲也意识到,中医优秀疗效的背后,一定要有严谨的理论,不可能有现代中医那样的观念和思维混乱。

那时,我父亲认为学中医首先要有逻辑素养,才能理清中医的概念,所以让我先学理工科再学中医。秉承这个理念,我报考了工科大学,选择了测绘专业。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我系统地研读了中医教材和《黄帝内经》,力图追本溯源,理清脉络,找出概念混乱的根源。和现代中医的思想。

大学毕业后,为了谋生,我在地表与岩石运动研究领域工作了一段时间,主修测量。直到他选择了成人教育,学习了中医,并完成了学术教育经历,才开始向中医临床工作过渡。

▌ 认识到中医是临床医学的虚拟理论模型

这段学习经历让我对中医有了不同的认识。

我逐渐意识到中医应该是临床医学的虚拟理论模型。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和我从事的地表和岩石运动的研究方法类似。虽然研究的是岩石的位移和变形,但没有必要研究地质学和力学。,不需要研究每层上覆岩石的弹性塑性、蠕变松弛和膨胀,也不需要研究岩石的化学成分,无论是概率积分法,典型曲线法,截面函数法,有限元法,或者我自己发明的方法。复杂地质构造下矿层发育不均匀的高斯函数网格法是建立虚拟模型,看是否与以往的观测数据一致。表面位移和变形规律。中医不研究解剖结构,而是研究结构相互作用产生的生命现象,从而构建出虚拟的、复杂的、综合的、实用的临床医学理论模型。

大约在 1990 年代初,我有以上的认识,但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一种黑盒方法。直到从陈功老师那里,我系统地学习了系统科学,我才真正信服。

▌拜师父,传承衣钵,揭示中医药科学内涵

可以说,我是在1980年代初开始学中医的。20多年过去了,虽然有了一些感悟,但还没有完全理解中医的精髓。

在此期间,我尝试向老师学习,但除了我的经验之外,我没有遇到任何人可以在理论上解决我的疑惑。

直到 2002 年,我才有幸向我的前任老师陈功致敬,中医原本是一门系统科学,概念清晰、逻辑自洽、方法先进。

以前教过的弟子弟子千千万万,但当时他说只有我能懂他,可见也有一种缘分。之所以会这样,大概是我对黑匣子法已经有了一些萌芽的想法,让我能理解师父。

我继承前人的衣钵,在前人的指导下,用我在天文学和日地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揭示了中医五运六气的科学性,并继续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中医。的诸多概念中医基础理论与专论pdf密码,可以算是不负主人的厚爱。

陈功先生揭示中医理论的系统科学思想

建木医社:陈功先生曾呼吁“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的唯一出路”。他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概括为四部分五个理论,揭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在科学性。我们已经沟通过了,能介绍一下吗?

于建成:陈功老师原来是学物理的,和我父亲的经历差不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还学习了中医。当时,他在卫生学校讲授《内经》和《伤寒》。陈老师说,做老师就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讲道和教学的事业去解惑,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意见,教学生似是而非的东西。于是,他一句一句地研究了《内经》,然后综合总结了一下三、。他不仅了解了每一章的理论内涵,而且概括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总体结构,即四篇五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总体框架——四部分五理论

四部五论是由分为四部分的五种理论组成。五种学说是:阴阳学说、形成学说、经络学说、藏香学说和气化学说。简要地:

阴阳学说,五说之首,既是对立统一,又是生命的主人,决定着生命的生长和衰老。万病皆因阴阳失衡所致。

形式论、分形论和器官论。按照体形,身体的任何部位都是整个身体的一个缩影,也就是一种全息现象。器官学说借用解剖学名词来指称其名称,实际上是指各种功能,并用器官和器官来描述功能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藏传意象理论,从时间认识生命和疾病的规律。

经络理论,从空间认识生命和疾病的规律。

气化学说是从神、气、神的角度来认识生命和疾病的规律。

▌中医是研究复杂巨系统的系统科学

1980年代,陈先生在中医学术会议上提出“中医解剖学的概念,都是虚指”,借用某种解剖学的名称,指代一系列功能。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一次,一位专家找他合作,想一起完善现代中医理论。

然而,专家的意见是,中医解剖学的概念,既有真指,也有虚指。

陈先生认为,虚指的概念是中医的基本概念。虚拟概念中有一定的实际手指元素。既然是指它的名字,最好有一定的依据。看不看也没关系,千万不要重视实际的参考成分,否则中医的理论体系就会崩溃。

果然,陈老师的话应验了。现代中医教科书实际上是指伪装成西医的理论,而假的则指的是肝系统、心脏系统等。

陈先生与科学界的许多人交流过,据说其中一位就是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对陈先生的研究成果表示认可,也认为中医有系统论的思想,是研究复杂巨系统的系统科学。

中医界接受中医是一门系统理论,尤其是复杂性科学,因为它听起来很时髦和傲慢。但是,中医界不接受系统科学方法的说法,如黑匣子法、虚拟建模等。确定中医不了解肝脏的解剖、血液循环和胆汁分泌。你怎么能得到它?一方面,他以“外秘内藏”的原则谈中医的形象思维,另一方面,他坚决否定黑箱法。事实上,“内守”根本不是现代中医所理解的意思。象思维是形象思维,不是通过现象来研究本质的。

▌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的唯一出路

传承精髓,正直创新,是中医药的发展之路。然而,现代中医并没有保持正统,而是将中医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西医,使得中医的概念和思维混乱,无法真正创新和与时俱进。第一任老师呼吁“重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出路!”,即追本溯源、回归经典、理清脉络、理清概念内涵、理清本质。理论,阐明中医的基本理论。

图片[1]-建木医社:非中医原教旨主义者、亦非科学主义者”的中医经典理论科学性原理研究学者-老王博客

事实上,科学界很多人研究中医,对中医有很深的了解。例如,有学者指出,《内经》是一个数据库,所有的概念都是表明某种功能减弱或丧失的征兆。这非常接近《内经》的理论精髓。只是不能嫁接现代中医,中西合璧,未被中医界广泛接受。

中医药不仅是体制内的中医药,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必将成为全世界的宝贵财富。回归经典,理清中医概念的内涵,理清中医的基本理论,进而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像西医一样,我们应该得到各个学科的大力支持。思维混乱,行业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沟通,更不能让行业外的人理解和接受。

不是中医原教旨主义者,也不是科学家

健木医社:您曾经说过,您不是中医原教旨主义者,但您主张中医经典不可随意篡改,您也不是科学家,但您主张中医必须经现代科学检验,却不能加上现代医学的内涵。如何理解?

于建成:中医是通过观察和虚拟构建数学模型供临床使用的系统医学。

既然是虚拟构建的,当然也可以观察,建立严谨的数学模型来指导临床实践。如后世中医有卫、气、营、血辨证,传染病的症状由轻转重的模式;三焦辨证有胸、腹、盆诸症的模型。此“卫气养血”虽非“卫气养血”,“三焦”亦非“三焦”,但并不违背“中医无非就是”的道理。一个符号”。

请注意,后世的医生不能用这个概念来强行破译同名的经典概念。一个系统模型中的所有概念都只适用于这个模型。如果它被修改、减少或添加,它不符合这个系统,那么模型就会崩溃。.

所以,我不是中医原教旨主义者,但我主张中医经典不可随意篡改。

为什么中医的概念或理论必须经过现代科学的检验?如果不经过检验,中药就会阴云密布,既不能准确解释症状,也不能准确解释科学原理。

讲个故事,我曾经在一个中医群里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气滞,现代科学怎么解释?一般一致的回答是,气滞是指脏腑经络的气滞,现代科学解释是能量的积聚。再次,这是积累的能量势能还是动能?就答案而言,他甚至可以用铿锵有力的方式说话,那是无法言喻的。

这是因为气一元论的影响,“没关系,是能量”的胡说八道。其实中医里的气滞是一种症状,是指局部胀痛、经痛。根据中国古典医学理论,肺藏总气,主脉、呼吸、行气。根据现代科学理论,所有的肌肉都在跳动、蠕动和伸展。疼痛是没有他们蠕动的波频率。疼痛是频率的代偿性增加。痉挛当然是痉挛的表现之一。因此,治疗是使用理气药。无论气滞在哪里,都必须调节气。据说心脏控制血液循环,气滞也得治肺。肠道与解剖肺无关。恢复其蠕动的频率。

为什么不能在现代医学的内涵中加入中医药的概念?很简单,中西医的概念是不可通约的,如果强行同意,那就是违背逻辑的,驴嘴也不是马嘴。比如中医教科书讲五脏,先讲解剖,再讲五脏在中西医结合中的内涵。比如中医的心,先讲心脏的解剖形态,讲血行后,心为主神。“所以谁做任何事就叫心脏”,解剖的心脏可以是什么吗?所以浪费了大量的中医媒体资源,争论大脑是神还是心是神?崇尚心神的人说,神明的荷尔蒙迟早会在心内找到。谁会找到他们?生命科学家会相信这种疯狂吗?为什么主张脑为神主的人在中医只有五脏腑的理论体系中加上脑的概念?

所以,我不是科学家,但我主张中医一定要经过现代科学检验,但不能直接加上现代医学的内涵。

现代中医药逻辑混乱,中医药发展有3条路径

健木医社:对于现代中医常常令人迷惑的逻辑,您针锋相对,口若悬河。近年来,它似乎温和了很多。你经历过什么样的心态变化?

于建成:由于现代中医的概念和思维混乱,人们不得不去理解,造成了字面化、断章取义、小字眼的局面。在传统中医中,几乎任何概念都由一个人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坚信自己是唯一正确的。以至于有“聪明人学不成中医”的说法。那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现代中医理论的概念和思想是混乱的,如果不改变观念和错误的认识,就无法为自己辩解。聪明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强,不能接受违背逻辑的事情。

▌以补中益气汤治疗脏腑下垂为例

例如补中益气汤治疗脏腑下垂。现代中医为了阐述“医学理论”,首先提出了“清阳不升,中气下沉”的概念,断章取义。至于中气是否浊阴,则必须越过。如果中气不升是因为阳气不升,或者气沉是因为空虚,都不能问。《脾胃论》讲中气,中气必为脾,所以要健脾。健脾不行,得用黄芪养阳壮表,升麻柴胡养阳养郁。至于下垂器官从何而来的证据,我们无法详述;中生用来治疗气逆的柴胡,不能钻入牛角。所谓现代中医的中医思想,这样的解读,简直就是一锅烂泥。

其实,读了《脾胃论》上的上浮下沉、补虚降气的方法,以及气的盛衰图片,你就知道根本没有气,但是有气。所谓气,就是四时(每季)。少十八天),所谓仲是四时末,各送十八天。四气是四脏,中间是脾。养中养气就是养脾四脏。离开中医的虚拟建模,用西医的解剖生理学改造中医的五脏六腑,结果是,没有诡辩,就不可能“说清楚””

▌中医药发展的三大路径

在我看来,中医药的发展应该有三个路径:

一是以其他科学方法为主体,以中医药为对象,挖掘中医药瑰宝,为西医临床作出贡献;

二是以其他科学方法为主体,以中医为客体,诠释中医的科学原理,发展生命科学;

三是以中医药为主体,以其他科学为客体,用中医药应对其他科学的认知。

做第一个很简单,不管中医理论怎么说,把中医的经验当成是挖宝。要做到后两者,中医的基本理论必须是合理的、合乎逻辑的,并且能够解释过去和现在的经验。

目前,第一点已经做好,中医药科学大会已经举办了七届。至于第二点和第三点,基本上没有人做过。有些人已经做到了,但没有人回应。

我想,如果只做第一个,不做后两个,中医必然会衰落。因为指导实践的理论扭曲必然会逐渐削弱甚至失去历代经验的作用。

▌聚焦新一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十多年来,我不断批评现代中医,指出现代中医的观念不符合经典,同时指出有些地方不合逻辑,但大意是非常低。后来才知道,一个人的世界观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正如普朗克在他的科学自传中所说,“一个新的科学真理的胜利,不是通过说服对手并看到真理之光,而是通过最终死去并熟悉他们的对手。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与其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去说服对手,还不如燎原燎原,传播给想要熟悉它的新一代。这是我心态的转变。

所以,我还是会坚持,只是策略变了。除了养育女儿,我更想做的是整合我和陈功老师的研究成果——五行六气和中医四部五论的整体理论框架。传播出去,尽量让更多人知道,传播给想要熟悉它的新一代。

学习中医建议,提高逻辑素养很重要

建木医学会:您认为现代人应该学中医吗?您对提高基层中医师的学习有什么建议?

于建成:在我看来,学历教育、传承经验的积累、大师的答疑、必要的知识储备,是现代成为一名合格中医师的必由之路。至少一个应该突出,其他的应该被考虑在内。

▌ 储备理工科知识,提高逻辑素养

其中,我要强调的是,必要的知识储备不仅是指中医知识,还包括理工科知识。

古代中医,上要知天文,下要知道地理,中要知道人事。功夫不胜诗,山之石能攻玉。这是各行各业的共识。在其他专业中,是拓宽视野,发展本专业,或者创新交叉学科。对中医来说,就是要正确解读先贤的智慧,起码能用自己的逻辑素养去发现现代中医精巧的所谓理论、概念和思维是多么的混乱,而不是运用现代中医的精髓。用西医肤浅认知阶段的东西改造中医。

我的前任陈功先生学物理,我父亲学雷达,我学测量,我女儿学生命科学。我们对中医的理解比单纯的中医教育要强。人,得益于我们的科技知识储备,具有比较强的逻辑素养。

▌提高中医学习的几点建议

至于基层中医师的学习和提升,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不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参考:

一是提高逻辑素养,增强思维能力。能够判断医学理论和病历中的逻辑漏洞,避免盲目借鉴他人的经验。当然,也有学习他人经验的能力。

二是找师傅。谁是主人,由第一条的逻辑素养决定。

三是不以教科书为诏书,而是多读经典,医学理论读《内经》,临床读《伤寒论》,然后照顾每个家庭。学习医学理论时,不要用现代词义去理解古义词,所以要养成经常查字典的习惯;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照猫画虎,方证相符,但不要强行歪曲所谓的医学理论。

第四,组织知识,构建易于使用的实用手册。比如我一开始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研究中医的,所以我没有背诵,尤其是处方。当我有资格进行临床实践时,相比之下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为此,后来我按照方剂的原则,以药、药对、小方为单位,根据证据进行组合,也将其命名为“板说”。现在看来,比起经典,是小儿科,但疗效还是相当不错的。

最后,我坚信,虽然现代中医将中医西化,造成观念和思维的混乱,但先人留下的经验是经得起考验的。只要不强行歪曲医学理论,临床实践多半是有效的。这就是祖先。智慧所在。

建木医学会:谢谢您的分享。陈功先生,您家的三代人(您的父亲、您、您的女儿),以及一些有识之士,在揭示中医经典理论科学内涵的道路上做了大量工作。我相信先人的智慧,相信中医虽原始,但仍是先进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健木医社将与您一起,传播系统、严谨、自洽的中医药传承,为中医药的诚信与创新尽一份力!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