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简单理解低代码这件事呢的关键要素?

根据维基百科:

低代码一词是Forrester在2014年提出的,指的是那些以可视化方式创建应用程序的平台,其特点是代码比传统开发少得多,甚至没有代码,因此可以提高开发效率。

我用上面的方法向队友描述低码,他们会不知所措;因为语言太专业,听完甚至“听懂”了吧?那么如何简单理解低代码的东西呢?

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个快速开发应用软件的系统。

市场或运营人员只需少量代码甚至无代码即可在平台上快速拖放模块,构建协同表单、采购或生产管理等一系列智能化和业务管理系统,满足日常需要。

早年,它的存在是为专业开发人员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抽象出开发应用程序繁琐的“架构下”和“基础架构”任务;从而提高开发效率。

近两年流行的关键元素是“协同”的变化;例如:

一线业务人员希望快速搭建一套协同的表单来传递信息。过去,他们只能编辑“返回”并将其发送给用户。现在他们只需要去云端或者直接在某个系统中编辑就可以达到实时更新的效果。

其颠覆性意义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客户对软件的投入更低,另一方面开发难度显着降低,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上手,充分调动企业的所有资源,并减少对昂贵的开发人员的需求。依赖。

相关的相关概念

码可分为三类:1)专业码、2)低码、3)零码

专业码还有另外两个名称,“高码”和“繁体码”;这一切都归结为同一件事,描述了编写网页、应用程序或软件的传统方式。

例如:你开发一个APP,公司需要招聘IOS和Android工程师、前端测试、PM等人员共同完成;也就是开发者坐下来逐行敲击,不断测试修改,直到上线为止。

通常,这种类型的代码服务于主项目。在为大量用户设置特定内容并定制非常强大且独立的产品时,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如何写出高质量的代码?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首先好的产品经理会考虑全局,然后用优秀的工程师从底层架构构建,再延续优秀的代码风格;就像盖楼一样,地基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从一个糟糕的工程师开始,继续重构;不断接近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就像“三年修一修”的说法,不断地修复和改进。

进一步,高质量代码的构建未转变者怎么打代码,是基于优秀的业务模型、产品解决方案和业务流程、用例图、架构图,不断设计关键和复杂的部分。

市场之所以需要低代码,是因为企业越来越需要通过各种应用(App、小程序)来改善内部信息流,加强与客户的联系环节;因此,低代码本身就是根据“场景”来衬托的。

多项调查显示,沟通不畅是大公司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开发模式下,业务产品、设计开发、测试运维人员有自己的语言,各司其职。沟通变得困难和低效。

这也是流行的敏捷开发和 DevOps 强调沟通的原因。前者协作是业务,后者协作是组织和流程。

即使是经典的DDD(Domain-Driven Design)也强调通过统一的语言来降低业务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因此,通过低代码,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它,并通过统一的平台紧密辅助各种角色。

这种新方法不仅打破了工作场所的孤岛,而且通过可视化语言和单个应用程序(页面/数据/逻辑)轻松对齐项目进度,从而实现敏捷开发模式;因此,在业务协同的统一视角下,具有三大优势:

1)人员聚合,2)应用聚合,3)生态聚合。

首先,所有工作人员统一在低代码平台上操作,促进了流程标准的标准化;其次,企业内容各个应用的数据是自然交互的,通过聚合可以消除数据孤岛的问题。

此外,当一个低代码平台聚集了足够多的开发者,就会形成一个无限想象的生态系统;这无疑是流程再造的基础。

最后,我们来谈谈零代码(Zero-Code / No-Code)。从分类的角度来看,零代表完全不需要编写代码的应用开发平台;这并不意味着它比低代码更高级,它只是做了一个更极端的选择,无非是完全拥抱简单的图形可视化和完全消除复杂的文本。

例如:

许多准新婚夫妇会向“婚礼机构”寻求场地布置方面的建议。过去,策划人员使用手写笔记本,通过画图来展示客户的效果。

零代码后,他只需要根据平台的场景拖放各种视觉素材,直接给出直观的展示。

之所以选择零代码,是因为公司希望尽可能降低应用人员的开发门槛,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开发者;这里有一个概念我们需要明确,“开发不等于写代码”,它是基于业务构建的协同流程。

要知道,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即使是非常专业的开发人员,在技术分工精细化(前端/后端/算法/运维)的趋势下,企业也很难做到独立开发和运营一整套复杂的应用程序。全栈工程师,但零代码可以改变这一切。

但它也有局限性;例如:

一方面,可视化编辑器的表达能力远不及图灵完备的通用编辑语言,不引入代码就无法实现灵活的定制和扩展;另一方面,由于目标受众是非专业人士,平台所能支持的系统也是傻瓜模式。

这只能实现大型业务组件的简单堆叠,不支持粒度原子组件和灵活布局;很难改变图标的​​清晰度。

总而言之,高代码构建更高维度的业务和产品,而零代码是低代码的子集。目前,市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尚未达到红海效应;而低代码满足较少开发的需求。场景使用。

今年怎么又火了?

可以说,自钉钉2021年1月推出“低码”应用以来,很多人才开始关注这个赛道。

有人认为低代码革命即将到来,也有人说低代码可能导致程序员失业。看久了,你可能不这么认为。

从发展来看,经历了四次:

1980年IBM的快速应用RAD出现,2000年可视化编程迭代,2014年Forrester提出低代码概念。

2016年,低代码平台在国内陆续发布。 2018年,Gartner提出了aPaaS和iPaaS的概念,市场逐渐趋于稳定。

可以看出,这个领域的很多玩家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存在。比如2001年成立的国外低码领域巨头OutSystems; FileMaker 诞生于 1985 年。

所以,广义上属于SaaS的分支,但增速明显比SaaS路径慢很多;总之,虽然低码很好,但市场发展并不乐观;原因分两个层面:1)技术成熟,2)业务收入低迷。

RAD(快速应用程序开发)、BPMS(流程)、可视化开发、模型驱动的专业工具和术语由来已久,它们是低代码组合的必要条件,显然是新中的旧酒瓶子。错了吗?

否则你不会这么理性地思考。原因是1980年到2015年期间,低代码技术能力薄弱,表现好的平台很少,国内产品尚未形成。

但是由于投资成本不是很大,很多平台的基础都是在这个时期打下的;直到2015-2018年AWS、谷歌、微软、甲骨文等巨头和资本进入市场才开始升温。

读完经典的管理书籍《跨越鸿沟》,你就会明白,任何技术都会遵循所谓的“炒作周期”。

也就是说:你不能从出生就直接跳过发育阶段,会被大规模购买和使用,对吧?

例如,以模型驱动技术为例,虽然十多年前就有“理论体系”和“辅助工具”的研究,但在技术背景下,由于能力不完善,过于理想化的原因,它一直无法用于工业。世界成为主流。

从目前来看,支持低代码的“老技术”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和打磨已经趋于稳定,而其他完美互补的新技术(如云原生、响应式Web)正在慢慢成熟。再加上企业对线上数字化的渴望,低代码也将一帆风顺。

即使几十年的低代码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它在当时的市场上也一定有它现在的影响力。为什么?

因为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所以早期的应用开发业务比现在简单,需求者大多是“技术人员”,而不是市场、运营等其他岗位的人。

其次,当时不需要多渠道、多样化体验和集成定制未转变者怎么打代码,也不会成为企业级的标准配置,因此缺乏快速变化的IT业务场景来推动交付.

虽然低代码可以解决多终端应用生成、云原生架构、API集成;可以放在当前业务的背景下,再加上不成熟的技术;显然整体投入产出会下降,不足以让企业大面积采购来做解决方案。

现在不同了。从外部看,大中型企业数字服务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入了增长瓶颈期。从平台角度无法满足软件服务企业的业务增长需求,需要开辟新的赛道。企业数字化转型已被挖掘。

从内部因素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黑天鹅引领转型初期。以传统餐饮为例,他们需要建立在线订餐、客户管理、营销管理、员工办公等各种系统。

市场上有两种类型的中小型公司:

图片[1]-如何简单理解低代码这件事呢的关键要素?-老王博客

1)疯狂踩坑,2)一张白纸。

在前者中,他们遭受了各种定制APP、小程序/H5的损失,投入巨额收益收效甚微;后者,创业公司想做技术,但没有太多的预算花在人工运维上。

另外,对于大公司来说,开发软件的内部流程比较复杂,没有办法快速试错。

因此,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低码成为了风口选择的行业;再加上资本的涌入,无疑会火爆。

被高估或被低估

查理芒格有一个经典的心智模型,称为“10-10-10”原则。

在做决定的时候要思考三个问题,即:这个决定在10分钟内会有什么影响? 10个月,10年?在我看来,低代码在短期内被高估,在长期内被低估。

为什么?我们来看一组详细的数据。

全球权威技术研究分析公司Gartner发布的《2021中国ICT技术成熟度周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将低代码应用开发平台(LACP)列为新兴的首次成为技术热点。

凡软产品剑道云凭借完美的产品和轻量化的交付,被选为LCAP(代表厂商),也是国内首创。

Gartner的报告研究例行涵盖20多项新技术和实践,这意味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低代码并没有真正能够走上舞台;而今天它又以新赛道的形式出现,这无疑反映了全球科技的崛起和未来的增长潜力。

《2021中国ICT技术成熟度周期报告》

从国内来看,从行业规模来看,海笔研究院2021年数据显示,国内低码厂商约120家,IT巨子统计投融资案例15家。

预计明年出货量将达到200台;以头部为代表的有简道云、明道云、范软、飞书、金蝶等。

从市场份额来看,今年低码规模将达到28.5亿;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为49.5%,明年达到42.6亿;预计2025年达到1.42.2亿从用户的需求来看,低代码平台分为四种:

1)场景应用类型,2)产品开发类型

3)平台生态型,4)科技赋能型

场景应用是为特定的业务细分而构建,开发侧重于企业自用;生态在头部布局中属于软件的一个分支;技术支持代表底层算法、区块链等的协作;前三名的收入模式占比最高。

我们能学到什么?

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低码终于以稳定的增长模式进入了大众视野,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致远总结了两份“报告”,认为有三个趋势:

首先,2020年,40%-60%的企业将使用低代码开发应用,其次,企业将开始从自主研发APP向数字平台转型,使用数字化应用大型企业作为基础设施。

此外,大量平台的出现将加速企业核心业务的系统化发展;此外,低代码可以支持高复杂度、高科技和超大规模的应用程序开发。

并覆盖以客户管理、运营流程、生产、分销为代表的核心业务部分的全链路;这种结构性的变化还会继续细分。

可以看出,龙头巨头正在引入以生态为中心的“低码”厂商;整个大盘的人气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国内这么多低码公司突出赛道的重点是:1)产品使用门槛要低,2)行业积累要深耕。

也就是说:将低代码公司与巨头平台结合,找准切入点切入细分市场和利基市场,专注一个领域做深做透;对客户进行深入的运营培训,筑起壁垒,才能实现长期共赢。

如何选择低码公司

资本有好有坏,难免会变形“创业项目”。

有无数公司因为创始人的赌博协议快速撤资而忽略了产品体验。

在混战的低码领域,中小企业应该使用低码还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公司的产品?以下是三个想法:

首先,如上所述,目前是行业爆发期。夸大其词,似乎没有一个低代码公司不说自己是“专业软件”公司;那么,就有很多人趁此机会分一杯羹。

假设你因为预算原因选择了一家新成立的或者“团队基因”的公司,那么你以后在数据和产品使用上可能就踩不下去了。

我并不是说“新成立”的公司不好,而是要看合作伙伴的资质,考虑行业,考虑产品定位等各种因素;那么大公司或上市公司的背景一定要好?不一定。

有些公司虽然有历史,但通过并购购买了某款产品,弥补了年度财报的短板,收入和业务发展看起来不错。

所以他们用这种方法快速发布一个低代码平台,以便尽快抓住客户。技术方面肯定不行,你无疑会成为一只豚鼠。

第二个是产品的发布时间。总的来说,2015年左右的公司无疑会对这个行业做足够详细的研究。

因为低代码在2015年左右经历了低谷,或许他们的前身当时还不是行业,但能够押注在这条赛道上并活到今天,说明创始团队具有前瞻性。

再者,从公司内部出发,一个项目实施的时候,难免今天开发的功能就没有用了。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这个功能很有用,所以版本管理也很重要。

虽然有些公司内部使用该软件,但还是需要支持协同开发;除非是小型的内部验证项目,相信做过项目的人应该也有同感。

无论是从执行的角度还是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很多公司整体上没有“低代码”的概念;即“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或“我用它来解决什么问题”;在了解产品的时候才意识到“可以做到”。

一般来说,企业不会使用低代码从零开始开发一整套核心业务,比如ERP/CRM,甚至是BOS智能操作系统等;如果您需要直接购买成熟的解决方案。

所以目前来看,低代码更适合核心数字系统构建创新应用和敏捷运营应用;用最本土的话说,就是“解决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 .

那么哪些场景更适合使用低码呢?我将其概括为 5 个主要领域:1) 门户端,2) 数据操作和呈现端,3) 业务流程端,4) 移动端,5) 基于关于所有表格的使用

门户包括APP、小程序、PC网站;数据方面包括连接企业内部数据库,打通生产经营、展示和简单交互沉淀;业务流程包括跨部门协助、OA审批、人力财务等。

例如:

现在我们要召开一个1000人规模的行业会议。我们可以通过低代码的施工人员分工、材料细节和​​协同推进来完成整体规划和执行。它可以像 OKR 一样让每个人都看到每个人都在做什么。互相合作。

在移动端,有考勤打卡等核心操作系统管理系统;表单应用场景比较多,比如基于数据库的表单收集整理、统计处理等。

这是我从市场运作角度的安排。不难看出,以上五类都是数字化系统,覆盖了80%的企业,除了覆盖更多的行业基础,如教育、文旅、零售、金融等,各有千秋。

通过对国外低代码龙头企业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他们的创新经营方式是“组合”。

例如,Outsystems 之前在做 BPM(业务流程管理),SAP 和微软之前在做 aPaas 和 MADP(移动开发平台)重组,Kony 也在做类似的事情。

可以看出,BPM、可视化和aPaas的融合加组件云原生体验市场打磨,形成“低代码”平台;因此,这三项能力对于国内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总结为:1)MADP、2)可视化、3)aPaas

首先:大多数低代码平台都基于模型驱动的跨平台开发能力。 MAP能够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对数字化业务和创新的需求。不断发展的组件可以快速建立新的建模器和产品服务。

第二:“可视化拖放编辑器”是基本配置。如果这方面不能解决,就不能称为低代码平台。收银员或接线员应该写英文表格吗?显然不现实。

第三:aPaas是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的一个子形式,可以支持应用程序在云端的开发和部署,为用户提供软件开发的基本工具,包括数据对象、权限管理、用户界面, 等等。 ;如果没有此功能,企业就无法私有化部署。

什么是三者合一?即:支持生态。

也就是说,这个低代码平台能否完成与其他云和内部企业的数字链接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不同的平台有自己的定位。如果这三个都没有依据,我认为企业不需要选择。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也是基于企业数据的“信息循环”的必要环节。

总结一下:

我们会看到各种难以理解的新技术(算法)、模型和产品的出现,对吧?

但他们似乎都没有逃脱老公司和新产品的结合;或者新公司对旧产品使用“新宣言”。

任何 B2B 公司都会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来细化自己的场景,而且总是如此。你看,时间不会说话,但会回答所有问题。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