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为集团孵化企业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所(组图)

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院是一家具有50年历史的老牌科研单位,凭借自身的精神积淀和“实现现代化需要自动化”的不懈追求,依托内控,为提升国家自动化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管理和明确的市场定位。

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的核心竞争力:技术+人才。

一些美国科学家大胆预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生物、3D打印和智能制造三大技术将在本世纪以三足鼎立的趋势称霸本世纪。上海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依托上海电气集团强大的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立足自动化应用核心竞争力前端自动化是什么意思,通过内控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快速捕捉全球前瞻性市场信息,锁定机器人和环保自动化走向未来。核心业务,实现技术创新、结构改革和资源持续利用,为提升中国“智能”制造水平贡献力量。

角色定位:集团孵化企业

上海电气自动化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自动化所)成立于1961年,早期是享受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1978年起试行有偿服务,逐步减少财政拨款。2001年改制为科技型企业,实行自筹资金;2005年,随着上海电气集团在香港上市,自动化研究所成为上海电气的全资子公司。

自动化所早期主要从事电机及其电驱动应用研究,与天津(房地产)传动研究所在该领域享有盛誉。1990年代中期以后,自动化研究所顺应科技潮流和市场导向,逐步将轨道交通、桥隧自动化、环保自动化和工业机器人在自动化工程领域的应用作为公司主营业务发展。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自动化所主营业务收入从1980年的86万元上升到2012年的11654万元,净增135.5次,

“自动化学院的作用定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依托自身优势,自主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帮助集团公司孵化企业,充当重要的人才供给基地。自动化所与集团形成优势互补,部门为集团孵化企业的同时,在技术突破、市场开拓等方面也依托集团强大的品牌实力和资金、政策支持。” 自动化所常务副所长、教授级工程师张玉龙告诉记者。自动化研究所曾孵化一家专门生产地铁牵引系统的公司,集团为发展轨道交通业务而注册成立的。公司每年可为集团创造净利润9000万元。2012年,集团与法国施耐德成立建筑节能合资公司,中方技术骨干全部从自动化研究所调出。

核心优势:技术+人才

自动化所以上海电气为坚强后盾,不断加强与高校、中科院的广泛合作,在电气自动化领域拥有一大批核心技术,打造自动化所核心竞争力. 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品产业化步伐加快,新技术、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建院50年来,完成科研产品开发和重大工程项目2800余项,申请专利90余项,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24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和地方科学、科技进步奖、创新奖、和新产品奖。. 部门现有员工近2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72%。拥有高级职称员工35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有十余名国家级科技专家和一大批优秀青年和学术带头人。同时,由自动化研究所和上海自动化学会主办的《电气自动化》杂志是科学界公认的核心期刊。拥有高级职称员工35人前端自动化是什么意思,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有十余名国家级科技专家和一大批优秀青年和学术带头人。同时,由自动化研究所和上海自动化学会主办的《电气自动化》杂志是科学界公认的核心期刊。拥有高级职称员工35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有十余名国家级科技专家和一大批优秀青年和学术带头人。同时,由自动化研究所和上海自动化学会主办的《电气自动化》杂志是科学界公认的核心期刊。

张玉龙告诉记者,自动化领域技术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一直注重人才高地建设。为了吸引人才,我们两条腿走路。一是招收应届毕业生,选拔培养优秀学生。此外,从外企“挖墙角”,让人才“回流”,吸引海归加入。为留住人才,该部门于2012年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激励考核标准,旨在按照市场化原则,实行“能者多劳”制度,根据市场效应给予一定比例的提成,鼓励科学研究人员产生早期结果等等。结果。同时,

制度建设:加强内控管理

早在2010年4月,五部委就集体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应用和审计指引,规定上市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控制披露制度。上海电气积极响应,在全集团范围内积极推行《公司内部控制手册》。

为贯彻落实五部委精神,加强内控管理,降低经营风险,配合集团整体推进计划,2011年4月,自动化所成立内控手册推进小组,成立推进工作组,密集开展多轮培训,召开考核会议。《公司内部控制手册》,查找制度漏洞;细化内部控制要求;解决现有问题。在此基础上,自动化所号召各部门共同编制《系统汇编》,并于2012年4月15日起试运行,并成立了内控体系检查组。

内部控制管理已实施两年,目标已逐步实现。“按照制度流程运作,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了运作效率。例如,市场部通过内控体系对客户和资金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但同时,系统需要一个不断的磨合过程,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今年部门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网络建设,实现各个管理节点的优化。” 张玉龙告诉记者。

错位竞赛:打造个性化机器人

依托上海电气强大的产业背景和部门的技术优势,“十二五”期间,自动化产业聚焦三大方向。一是通过单机自动化提升集团的自动化水平。二是通过自动化系统集成项目,扩大自动化所的主营业务规模。三是通过现代服务业提高自动化机构的盈利能力。

具体业务方面,自动化力争在未来3至5年内,在环保自动化领域,特别是在以机器人为主导的工业智能化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自动化研究所的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智能制造和柔性生产线领域。2012年8月,自动化所“空调压缩机柔性自动装配生产线”自动化项目得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2012年智能制造”的支持装备研制专项”。2012年9月,自动化研究所成立“

金融海啸后,欧美提出了“回归制造”的产业理念。中国作为“世界工厂”,2015年将迎来“刘易斯拐点”,劳动力成本倒逼工业智能化建设。种种迹象表明,机器人将迎来“受宠”时代。国外一些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为50亿元至80亿元,成套产业规模已达800亿元至1000亿元。

在国内机器人开发者大都高呼“本土化”的时候,自动化所积极寻求创新。在产品类型上,自动化提倡差异化竞争。在标准机器人的基础上,自动化是根据设备的需要,重点发展个性化机器人,从单臂到多臂,更大程度地解放人力。张玉龙说:“农业机器人和医院护理机器人将是自动化所未来的重点发展目标。” 从技术角度看,自动化研究所专注于商业模式创新。共赢的模式。”张玉龙也坦言:“要拥有尖端的核心技术,自动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