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由此混沌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与方法 百度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也成为当前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尤其是年初的“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引领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时间,智慧城市建设浪潮加速。智慧城市在全国多地开花,成为各地探索的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众多互联网巨头都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竞相建设智慧城市。可以说,下一个发展机遇已经锚定在智慧城市的发展上。
然而,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多元而复杂的发展过程。现阶段,如何建设智慧城市还没有明确的模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一点一点地逐步推进。作为城市的组成细胞,社区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社区也将迎来功能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打造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生活社区成为社区建设者的共同追求。然而,市场有观点认为智慧社区发展缓慢。现阶段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
智慧城市并非新物种
其实在全球范围内,智慧城市并不是一个新物种,但2020年的疫情加速了智慧建设的节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旋律。
根据普华永道《2021-2027年智慧城市行业全景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1999年至2012年1.0阶段:该阶段主要以大型科技公司为主,如IBM、思科等,重点通过IT技术整合解决城市运营的垂直问题;
2013-2016年2.第0阶段:2014年后,英美两国政府开始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统筹部署技术应用解决方案,提升城市运营质量;
2017-present 3.Stage 0:2017年以来,智慧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政府积极引入公民和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数据运营服务公众。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已经启动了10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
2021年智慧城市白皮书聚焦国内市场,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见下图)。
(来源:2021智慧城市白皮书)
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概念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萌芽了。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2个大中型城市规划文件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制定或实施了智慧城市发展专项规划。根据住建部公开数据,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已达290家。
在这些城市的智慧建设中,互联网科技巨头并不少见。以阿里巴巴、京东、百度、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巨头,以及中国电信、联想等老牌企业相互竞争。布局智慧城市建设。
据封面新闻资料显示,阿里云在现有云处置、云管理、云招商的基础上,升级为城市资源数字智能系统,新增云招投标、云产权服务,助力地方政府提高城市资源的透明度。发展水平。截至今年4月底,“余杭资产”共有2800余件拍卖品挂牌,包括闲置房产、公务车辆、废旧物资等资产和资源的出租、出售,成交量总营业额8.9亿元。
百度此前推出了智慧城管系统,主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城市大脑建设。例如,在北京海淀区城市大脑建设中,可以智能识别门店经营、违规小广告、无证旅游商户等十几个城管事件,实现自动发现、智能分配、智能评估和灵活执法。
腾讯推出的“城市超级大脑”构建了多层次的生态服务,主要解决便利的量变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量变。在深圳警务试点中,腾讯城市超级大脑每年为市民节省服务时间428万小时,服务成本约1亿元。
近期,京东也在原有基础上发布了智慧城市消费促进平台,相当于一个连接政府、商家和居民的消费连接器,可以精准拉动本地消费。
互联网竞争布局的逻辑可以概括为两个原因:一是风口,二是必然。
“风口”不难理解。十四五规划的指引,有足够的理由让这些巨头布局。
根据IDC 2020年7月发布的《全球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支出规模将达到259亿美元,同比增长12.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将国家花费在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智慧城市。
对于“必然性”的理解,笔者认为更多的是技术的必要性,智能电网的建设并不是低门槛的活动。
根据《5G智慧城市安全需求与架构白皮书》,5G智慧城市参考架构包括终端层、边缘层、网络层、数据平台、应用层。
(来源:5G 智慧城市安全要求和架构白皮书)
在边缘层方面,它是面向5G时代对延迟敏感的应用的边缘计算云,例如部署在企业园区的MEC或用于工业制造、自动驾驶、AR等应用的运营商边缘接入站点/虚拟现实。这意味着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数据、安全、5G等技术的支持。这不是一家随便的公司能做到的事情,还需要从生态等方面延伸到竞争中。
然而,在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发展痛点,限制了智慧城市细胞——智慧社区网络规模效应的快速形成。
足够“数量”但不够“聪明”
我们上面提到,2020年中国智慧城市支出规模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智慧城市支出国,但实际上,智慧城市现阶段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智能。
例如混沌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理论与方法 百度盘,芜湖市智慧城市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了智慧指挥应急中心。一是全市应急物资、应急队伍、应急专家、危险源等应急资源在同一张地图上呈现;另一种是使用连接天网的6500多个摄像头资源,结合科大讯飞的图像分析算法,发现密集人群、车辆侧翻等。不可否认,协同中心对动态数据的感知确实可以提高应急响应效率.
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对城市动态的感知,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的常用方式。因为在智慧城市实施层的五层结构中提到的《5G智慧城市安全需求与架构白皮书》中,精准感知是第一步。
但实际上,大众对智能的认知还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公众来说,用数字来形容它比用“智慧”来形容更合适。毕竟,无论是年轻群体还是中老年群体,至少在微信上已经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数字社区,肉眼可见。
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虚拟社区”,还需要成熟的智慧社区网格体系建设。然后,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将技术、数据等下沉到社区层面。让数据感知不出现故障,实现“端-边-网-云-智能”的全方位架构。但问题是智慧社区的推广还存在很多困难。
· 缺乏标准化。纵观未来社会发展的体系,智慧城市的推进必须经过一个点对面的发展过程,即智慧家居、智慧社区,再到智慧城市。这三个层次需要实现独立性和共性。要实现这个目标,中间需要一个措施,这样才能从上到下快速实施。但现阶段智慧社区和智慧城市基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可能会导致智慧社区进展缓慢;
· 缺乏技术能力。如前所述,互联网巨头和老牌企业能够快速进入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拥有技术优势,而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构建智慧社区的技术也不规范,部分软硬件产品可能互不兼容,限制了各种功能产品的协同发展;
· 不太相关。所谓智慧社区,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比如门禁、车控等,是大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貌似大部分社区都用过这样的工具,但在医疗、消防等领域还是比较传统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防控方面,很少有社区采用智能系统。
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一旦智慧社区无法以标准的方式建立起来,将直接延长智慧城市数据化建设的徘徊期,难以实现智慧化。强链接。
智慧城市有多远?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澄清两个概念:
一是工业互联网时代,智慧城市的推进势在必行;
另一个是,智慧城市究竟应该具备什么,与现在的数字城市有什么区别?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建亚的《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技术面临的挑战》中,他说,“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如果把人比作城市,智慧城市是人的神经系统,数字城市是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是人的神经末梢(外周神经系统),所以城市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共同发展,城市信息化已进入智能时代。
因此,智慧城市的诞生,需要对数字城市有更透彻的感知,物联网更广泛的连接,智能化的高度渗透。
在未来的工业互联网时代,这些目标都触手可及。
首先,在《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地理信息技术面临的挑战》一文中,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机遇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技术、社交计算等相关技术等,现阶段这些技术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比如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已经在很多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很多企业对于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的创建都有一些特殊的解决方案,比如华为、阿里巴巴、中软国际等知名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经验的积累,也将为智慧社区的建设提供一些规范的参考,为全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赋能。
另外,我们来看看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现象,比如“扫码支付”、“扫码搭车”、“扫码查询”等。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感知、关联、高度绑定,享受智能服务。
所以,从智慧城市的角度来看,我们目前正在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转型。虽然有很多痛点和挑战,但也有更多的机会。未来,只要逐步完成数据感知和万物互联的基础,互动、智能的智慧城市就不会离我们太远。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