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南大学第二届博融跨文化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分论坛隆重开幕

12月4日上午8:30,2021年中南大学第二届博融跨文化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分峰会暨文新院研究生“文学与传播”主题学术年会在中南大学文法楼222报告厅隆重启幕。上午的大会议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在中南大学文法楼222报告厅有序进行。

出席本次开幕式的专家和领导有: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院士、中山大学何诗海院士、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邓栗副主任、范明献副院长、陈国雄副院长、刘新少副院长、李星辉院士、魏颖副教授、研管办校长常恒畅副教授、学工办校长唐苗老师、研管办副校长卞延竹老师、研管办曾斯琪老师。

会议伊始,中南大学文新院党委副校长邓栗致开幕辞,她强调,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是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本次学术年会的举行正是为了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研究生科研探求与创新能力,拓宽学术交流路径,以营造大学良好的学术科研气氛。同时,邓部长希望研究生朋友们就能保持学术积极性,继续在各种平台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进而提高学术能力,培养科研精神。

图片[1]-2021年中南大学第二届博融跨文化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分论坛隆重开幕-老王博客

随后是本次大会的第一场讲堂:“习近平的宣传观和新闻观一一全媒体形势下的宣传舆论工作”,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院士。陈力丹院士是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校务委员,曾任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新闻界》主编。

陈力丹院士首先强调了现今新闻宣传中存在的部份问题,接着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彰显的宣传观和新闻观进行了详尽讲解,从“坚持党性原则”“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掌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党性原则具体化为舆论导向的各方面要求”三个方面全面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宣传观和新闻观。

他觉得,全媒体形势下的宣传舆论工作应坚持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相统一,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工作“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要求,不能只顾主观心愿单方面重述,而要审时度势地观察形势、民意和各类社会力量的对比。陈力丹院士深入浅出,生动精彩的讲解加深了朋友们对新时代宣传观、新闻观的理解,引发了师生们线上线下的思索与讨论,反响非常热烈。

图片[2]-2021年中南大学第二届博融跨文化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分论坛隆重开幕-老王博客

紧接着,中山大学何诗海院士围绕“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这一主题展开了述说。何诗海院士历任中山大学中文系院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学术专长为中国唐代文体学、汉魏六朝文学、明清文学,是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

何诗海院士首先引用了吴承学先生的话:“问题比知识重要,想法比材料重要,识力比功底重要,创意比严谨重要”,以此点明问题意识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他觉得,在学术研究中要掌握学术制高点,并强调学术“预流”有三大要素,即新问题、新材料、新方式。

此外,还应善读平时书,这要求同事们要做到两点,一要时刻保持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从中发觉学术问题;二是不要放过任何细微与可疑之处,也许一字之差便可以发觉重要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新材料的发觉常常是可遇不可求,真正的学术创新也不可能一味地去追求新材料、新问题和新方式,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善读平时书。何诗海院士的讲话,有助于朋友们主动培养问题意识,在熟练把握学术研究方式上也有一定意义与价值。

最后,文新院优秀博士生代表韩旭进行了外文刊物发表经验的分享。她首先对重要外文期刊及其检索方法进行了介绍,接着详尽分享了外文文献的阅读方式,即第一步要粗读,快速筛选对自己有用的文章;第二步要精读,注重对文章观点、段落总结、全文总结及论证形式的阅读与理解。

图片[3]-2021年中南大学第二届博融跨文化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分论坛隆重开幕-老王博客

同时,她从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结论等方面介绍了英文论文写作的注意事项,最后对投稿形式和投稿前的打算工作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韩旭朋友的干货分享,让朋友们对外文刊物的投稿有了愈发清晰的了解,亦为朋友们今后的学术公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上午12:00,本次大会开幕式圆满结束,下午的6个分峰会研讨于文法楼的各个分会场举办,共有55名研究生参与本次研讨。近年来,国家主张全面推动新工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本次峰会的成功举行,积极响应了国家呼吁,适应了新时代学科发展的新要求,博采众长、融汇贯通,有利于推动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工科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下的高层次人才。

文案:王瑞丹、邱雅诗

图片:蔡美幸子

初审:卞延竹;复审:范明献;终审:刘新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