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人才需求“产”“学”为何脱节?(图)

pixabay.com

集成电路行业都知道,在“学习”和“生产”之间有一段“入门”期。在昨天举行的2021中国(上海)集成电路创新峰会上,穗源科技人才与组织发展部总监张建超表示,企业招聘的毕业生往往需要再培训一年才能“上手”。

一方面,毕业生“上手”难电子科技大学 电路分析基础 视频教程,另一方面,人才需求迫在眉睫。“今年已有10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入驻临港,人才缺口有多大?” 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秘书长郭义武说。根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预测,到2022年左右,集成电路人才需求将超过70万人,人才缺口将达到20万人,缺口将2025 年超过 300,000 人。

集成电路创新,分秒必争,如何缩短新人的“创业期”成为业界共同话题。提高制造业课程比重、开展“项目型硕士”培养计划、推动产业人才“回归”高校……参会专家的“金点子”层出不穷。

课堂教学跟不上“摩尔定律”

为什么“生产”和“学习”是脱节的?过于“过时”的教科书可能是原因之一。“有些学科的知识可能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才能更新,但集成电路却不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微纳电子学院院长吴汉明表示,这是由集成电路的底层逻辑——摩尔定律决定的。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 18 个月翻一番,这意味着教学内容必须迅速更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

强调设计和轻制造也是目前集成电路教学中的一个问题。吴汉明翻阅了一些教材,发现90%的教学内容是设计,但制造也是集成电路产业非常重要的一环。例如,他说一个28纳米的芯片有1000多个工艺流程。学生不知道如何制作晶体管,如何连接它们,如果他们不这样做,如何优化它们。每一步都非常有见识。因此,一个成熟的工艺工程师,培训周期至少需要3-5年。

图片[1]-集成电路人才需求“产”“学”为何脱节?(图)-老王博客

“集成电路人才缺口较大,装备制造人才缺口较大。” 上海盖伦电子有限公司副总裁刘文超呼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中生产制造教学的比重,让毕业生更快“上手”。赢得时间。

硕士无论文提交项目

为弥补产业发展差距,加快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上海产学研院携手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据摩尔精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赖林辉介绍,他们与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电力大学等高校签订了“订单式”培训协议,各高校、企业、平台共同为企业培育集成电路。天赋。

圆桌讨论

不久前,随源科技与西安交通大学成立智能计算联合实验室,并引进30余名学生到公司实习,共同完成前期研究。“我们会每两周安排六名高级工程师和学生一起走生产线,让他们清楚地知道整个应用场景中可能存在哪些技术节点,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领域参与。这个过程大约需要六个月。” 张建超说道。

除了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对接外,高校也在探索评价机制的改革。过去,毕业考核主要以论文为主。如今,高校纷纷推出项目制硕士。学生在大学学习一年后可以到公司实习。毕业时不需要提交论文,而是提交项目实践报告。

“超龄”人才能否重返领奖台

在走访斯坦福等大学时,郭义武发现了很多刚从行业“回归”到教育界的教授。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们的精神面貌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让学生们特别喜欢围着他们提问。

“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有自己的特点,很多经验都要通过一线不断的试错来积累,往往50多岁才是大富大贵的时候。” 郭义武表示,希望这些经验丰富的产业人才能够退休,能够“回流”到课堂,将自己的经验第一手传递给​​学生。

如果想加快毕业生的“上手”电子科技大学 电路分析基础 视频教程,职业培训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摩尔精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赖林辉表示,公司已经整合了一整套在线培训系统,未来还会增加更多内容。这一关从“学习”到“生产”。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