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已经在任何电视台播出过的电视剧,两分钟之内就可以在爱奇艺上播出。为什么能做到?这取决于智能视频内容和分析。” 爱奇艺CTO唐星的这番介绍,让现场的观众百思不得其解。
在日前举办的“新智能时代论坛”上,唐星在题为《视频进化》的演讲中提到:现在爱奇艺的视频制作、上线、审核等流程完全智能化。
“电视台输入视频信号后,机器自动进行切分,自动识别、自动切分广告,原来需要编辑输入标题和介绍,现在80%以上的工作自动完成,字幕和语音也是自动完成的。自动识别。” 唐星介绍,因为每个视频的截图不同,对点击率影响很大,尤其是用户上传的视频,所以机器会自动选择能吸引观众的视频推荐上传用户做出决定。
此外,还有大量的盗版和色情视频。它曾经被编辑以查找和删除数千个视频。工作量非常大。可以说是人力无法解决的。现在智能处理的准确率超过99.9%,远远超过人工操作。
在新智能时代论坛上,除了谈论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之外,更多的讨论是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
让机器思维属于学术,让机器智能属于应用
近年来,无论是谷歌大脑、欧洲大脑、IBM的沃森还是“百度大脑”,大众都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百度CEO李彦宏提出建立“中国大脑”计划,以增加“大脑”的知名度。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机器智能何时才能超越人类,甚至威胁到人类?
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院长杨强教授为2015国际人工智能大会主席。在论坛上,他首先总结了人工智能发展演变的几个历史阶段。
他认为人工智能的概念出现在1960年代,这一时期的机器智能主要来自逻辑推理。20世纪80年代,智能来自专家,人们试图使计算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当时,IBM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即“智能来自计算能力”。IBM 和 CMU 的研究人员用“深蓝”计算机击败了他们。他是当时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然而,这种方法遇到了一个严重的瓶颈:如何准确、全面地描述专家头脑中的知识?这个瓶颈使得很多专家系统无法实现社会对人工智能的期望。这导致了人工智能的寒冬,很多研究被暂停,
杨强教授认为:进入21世纪,大家有一个新的共识,即“智能”不仅来自高性能计算,更要基于“大数据”。
他试图从图灵测试中解释“智能”的不同概念。
图灵测试的主要目的是,人脑的“智能”特性能否通过计算机编程来实现?杨强认为,迄今为止对人工智能的很多研究,包括对机器学习系统的很多研究,都是在探索智能“工具”。换句话说,这些研究人员并不是在直接探索“机器能不能思考”的问题,而是在创造一种更强大、更有用的“工具”。
因此,杨强认为,“机器能不能思考”是一个适合科学研究的问题,而“机器具有某种行为智能”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工程研究的问题。这是两个不能混淆的发展维度。“如果沿着科学研究的道路,回答‘机器能思考吗?’这样的问题,人类就会像物理学家一样探索人类思维的奥秘,发现人脑的功能,证明是否可以通过编程来复制。机器应该开发与大脑具有相同功能的;如果我们按照工程研究的方向,开发人工智能工具,我们应该会得到越来越好的工具灵魂机器的时代:当计算机超过人类智能时,人类不应该害怕这些人工智能工具。”
对于机器智能的评价,杨强的观点是分别对待:“目前我们看到,通过深度学习,计算机可以很好地识别图像、语音和语言。当我们用计算机执行其他任务时,对于比如文学创作或者终身学习,我们会发现电脑不够智能。”
“智能机器”不是智能机器人
近一两年,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于凯在各个论坛上的发言几乎都集中在“百度大脑”的进化和图像识别的准确性上。用浓郁的文学语言热情诠释了“有温度的人工智能”。“只有做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我们才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产品必须与社会环境产生共振效应。一个伟大的创新公司,它的技术产品必须有体温。”
他了解到,目前公众对人工智能有两种心态。一是过度失望,认为进度太慢,离科幻电影太远;另一种是过度乐观引起的焦虑:人工智能总有一天会做到的,它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自我复制,其能力呈指数级增长。如果人类面临生存挑战怎么办?
于凯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1980年代,人工智能从其发展的寒冬开始“回归地球”。当时,开发了各种神经网络。
90年代可以说是“曹长英飞”学术研究的大发展时期。当时,学术界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和算法。
2000年至2009年是“润物无声”时期。人工智能在某些领域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价值,但这些价值是无声的,用户可能没有直观的感受。人工智能已经产生了三大应用:搜索、广告和推荐。例如,发展搜索和电子商务的产业规模接近1000亿美元。如果没有这些技术,互联网服务的点击率和交易率肯定不会达到现在的规模。
从2010年到2020年,他将人工智能描述为“在寂静的地方听雷声”,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正在大踏步前进。
于凯预测,从2020年到2029年灵魂机器的时代:当计算机超过人类智能时,人工智能将是“千鼓万雷之地,千旗生风”。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预测:一是需求趋势。交互无处不在,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物联网等应用发展迅猛,需要解放简单重复的任务。二是行业趋势。万物互联,万物智能,将在医疗、自动驾驶、农业、教育等领域引起翻天覆地的变化。三是技术趋势。许多智能应用程序将在云端处理。
不过,余凯认为:“即使到2029年,人工智能的进步也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因为当时的机器没有好奇心,没有情感,没有自我意识。它们是智能机器人,但它们是不智能。机器人。智能是工具,智能创造。”
他解释说,智能机器可以执行人类不愿意做的简单重复的任务,比如扫地、洗地,甚至开车,以及常规的医疗诊断。人类更喜欢从事创造性工作,例如科学研究、扩展知识边界或艺术创作。
以后不接种“芯片”就像不接种牛痘
新智能时代论坛由微信平台开发的专业社区“静沙龙”主办,汇聚国内人工智能领域顶尖研究人员和业内人士。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教授于2004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平行系统”理论。系统,进而分析其行为,与现实和虚拟进行交互,得到一个优于现实的操作系统,可用于社会管理、企业运营、交通运输等领域。
王飞跃认为人工智能将是“平行智能”:“我说过,人一出生,就注定了未来在网络空间发展。因此,生活中必须放置两块芯片,一个是扩展你的记忆,另一个是扩展你的计算能力,然后是网络。未来,当一个人出生时,会有几个’人’会和你一起成长。”
有人质疑:如果把人放在芯片上会怎样?王飞跃答道:“以后有人会不要这两个芯片,就像现在选择不种牛痘一样。不种芯片就是智障。以后不管你种不种这个芯片,不管“它是什么形式,它将是一个整体的人类。成长必须伴随着机器人的成长。最重要的是知识机器人。机器人可以弥补人类智能的不对称。这就是未来的世界。”
不过,王飞跃也认为:“目前,机器人技术离‘智能’和‘人形’还很远,现有的所谓‘人形机器人’几乎都是肤浅的,以科普和娱乐为主要功能。” .”
“现在的机器人其实还没有完全‘站起来’,唯一有用的就是生产线上的机械手和家里爬行的吸尘器。想想革命,根本就没有资本。‘即将到来的机器人革命’只是一种可能。” 但是,王飞跃教授还是希望更多的人有激情和想象力去开发具有人类智能的智能机器人,让明天的机器人成为真正造福人类的智能人形机器人,让人类的生活充满更丰富的想象。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