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本文共有字数,预计阅读时间。
文/洪若欣、易磊
国庆前夕,移动支付领域悄然迎来巨变。
微信官方发布公告称,腾讯微信支付和银联云闪付正在推动支付和服务层面的更深层次互联。
一方面,微信支付和银联云闪付正式实现线下条码互认互扫。用户可通过云闪付App扫描微信支付码,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完成支付;
另一方面,闪付APP全面支持Q币、QQ音乐、腾讯视频的充值服务;微信小程序逐步支持闪付支付。首批包括微信阅读、腾讯视频、猫眼、京东、步步高。在瑞幸、瑞幸等小程序的部分场景中,9月22日已经进行了灰度测试。
就在前几天,阿里巴巴多款应用支持微信支付的消息上热搜。据了解,截至目前,已接入的APP包括饿了么、优酷、大麦、考拉、书旗等ks业务自助下单平台QQ支付,此外还有很多APP正在排队接入。
考拉海外购物支付页面、饿了么支付页面
长期以来,移动支付一直是巨头之间残酷的“战场”。
从2013年微信支付打响“红包大战”,到后来移动支付抢占O2O场景,时至今日,支付牌照是互联网巨头的“标配”。虽然移动支付市场的两星格局已经确立,但包括美团、今日头条、滴滴、拼多多在内的公司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支付产品。
根本原因还是由支付的特殊性决定的。支付业务是建立账户基础、形成交易闭环、积累数据的关键。它也是发展其他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因此,支付工具之间的“隔离”和竞争受到了如此高度的关注。
目前,互联网巨头的支付工具已经深入彼此的场景生态,这也意味着这场旷日持久的移动支付战将在从巨头竞相走向垄断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相互交流,打破壁垒,开放竞争。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支付行业的变化。纵观整个互联网市场,随着反垄断法规的不断收紧和互联网互联趋势的加强,这只是互联网行业迎来新变化的一场“前线战”。 .
但目前来看,这种变化真的会在短时间内如我们预期的那样改写支付行业乃至互联网行业的市场格局吗?还是“流量黑洞”会进一步扩大市场优势,形成新的“马太效应”?
1.“互联”:从点到面
从支付行业的发展来看,“互联互通”是几年前就明确的发展方向。目前我们讨论的支付行业的互联互通主要围绕条码支付展开。
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是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第一份顶层设计文件《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以下简称“发展规划”)。第十四条提出:
推进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识别不同的应用和商家 相互识别和扫描。
也就是说,无论是B端(商家端)还是C端(用户端),一个码都可以通用,不需要在不同终端之间切换。
监管之所以提出“互联互通”的要求,是看到了移动支付行业的真实需求和发展难点。尤其是在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过渡之后,许多之前被快速的市场扩张所掩盖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在这个典型的双面市场,很多商家为了满足C端客户的不同支付需求,不得不准备多个二维码以及配套的软硬件设施,间接增加了支付成本。虽然市场上有一些聚合支付服务商发现了这个机会并推出了优化的服务,但也出现了更多的安全风险。
这不仅仅是成本、效率和用户体验的问题。随着移动支付巨头线上线下场景优势的确立,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逐渐固化,中小支付机构逐渐失去发展机会。
也就是说,一旦实现了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大大方便用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开放也让所有支付机构最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以拼多多和抖音支付为例。如果说在“互联互通”之前,在没有线下布局的情况下,他们支付的“天花板”主要是由用户线上交易的规模决定的,那么未来随着线下“一码通”的实现,其线上优势可直接转化为线下交易,大大拓展其发展空间。
其实,在银行卡发展初期,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不同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商户端争夺支付终端布局,大银行利用线下优势建立极高的市场“壁垒”。
但是,随着银联的成立,各银行统一接入网络,共享“基础设施”,为中小银行的发卡和用卡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也促进了当今多元化发展市场结构。
对于移动支付市场而言,新的基础设施也在过去几年逐步完善,例如网络的快速发展。事实上,中国网成立的初衷与整个支付行业的重塑和规范发展息息相关。
2017-2019年,网联承担的“断直连”和“储备集中存管”两大重要任务逐渐落下帷幕,标志着前一阶段移动支付行业风险管理基本步入最终,也确立了网联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地位。
截至2020年底,网联平台已连接近4000家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以及所有持有在线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
以此为支点。 2019年12月30日,由央行科技部牵头,网联在宁波试点推出国内首个条码支付互联服务。次年年初,网联在成都完成了央行标准互联支付扫描服务的交叉验证。
同时,作为“老大哥”,银联也在这一市场先行加大布局,银联和财付通正在试点互联服务。随后,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宣布与中国银联、财付通合作,实现手机银行扫描微信“面对面二维码”收款码支付功能。
以上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三年期为契机,2021年将是条码支付“互联互通”落地之年。
因此,移动支付的开放性和协作性也是合情合理的。但现阶段的“互联互通”还处于小而浅的阶段,很难判断哪种落地模式更好。或许在未来,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还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协调。试水。
此外,与银行卡市场相比,移动支付市场仍有其特殊之处。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流量巨头依然在无形中占据着用户的心。
虽然共享“基础设施”改变了市场环境,但其他市场参与者能否改写“高频”碾压“低频”、改变用户习惯的局面,仍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2.“反垄断”加码:从支付到外链
虽然条码支付的互联化发展如火如荼,但很明显,我们现在讨论的“互联”已经远远超出了条码支付的狭隘范围。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2021年,支付行业成为反垄断的先行者。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德“金融科技与全球支付领域全景——探索新疆域”的开场致辞中提到,“赢家取胜”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全部”属性可能引发市场垄断降低创新效率。
因此,加强反垄断,出台《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引,推动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开放和封闭场景,充分保障消费者的支付选择权提上议事日程。
上周五,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第十届中国支付结算论坛”上强调,当前支付行业面临着支付行业公平发展的新挑战。支付领域反垄断有待深化。弥合支付领域的数字鸿沟迫在眉睫。数据透传和算法监管任重道远。
这也是整个行业逐渐从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走向支付生态开放的原因。在反垄断的背景下,将更多的选择权还给用户,势必让更多的玩家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
从这个角度来说,移动支付的互联网互通需要互联网巨头打通各自的场景和流量。毕竟,支付只是他们建立竞争“壁垒”的工具。其背后是一个封闭的服务生态,以及无法共享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是促进市场公平的关键,也是互联网行业迎来变革的内在逻辑。
事实上,除了支付的“互联”,更广泛、更深刻的变化已经开始。
9月13日,工信部表示,要推动互联互通,解决互联网平台间对外链接不畅的问题。 “互联互通是互联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互联网安全是底线,需要企业按照整改要求,分步分阶段解决。”
与支付工具的嵌入相比,外链显然是更直接的痛点需求。对于用户来说,无论是B端还是C端,只要他们活跃在互联网上,不同平台之间的链接共享和使用都会大大降低他们的交易成本。无需重复复制链接、打开应用等操作,提高效率。和经验。
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挑战更大还是机遇更大,这真的取决于自己的能力。
一方面,能够渗透到其他平台的场景,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操作存量和获得增量的机会,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具备流量和场景优势的公司来说,他们的业务天花板是快速打开。
但另一方面ks业务自助下单平台QQ支付,这也对互联网平台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客户的运营和留存、交易闭环的实现,还是识别风险和保护用户的能力权利。
毕竟在更加开放的支付生态和互联网生态下,用户会做出更加直接和残酷的“择一”选择。互联网企业必须思考的是,在之前的竞争壁垒不断“化解”之后,他们应该如何打造新的护城河?
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感谢您对未央网的信任与支持!
非常感谢您的注册。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注册。请点击以下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讲座课件
0″>[来源]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