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说说赞免费领取网址 – 快手刷赞网站全网蚂蚁,微信在线刷赞平台

短视频《真香》、《上金币》、《上瘾》网络小说……过半中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银发人”沉迷于“刷手机”?

本报记者宋锐、任丽英

“你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触摸枕头旁边的手机。” “不玩手机比吃一顿小饭更难受”。兑换小礼物”……这些曾经贴在“网瘾少年”身上的标签,如今已成为众多“银发少年”的真实写照。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亿,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随之而来的是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加速渗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触网”而被困在其中,成为“低头银发人”。

“银发凉亭”激增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11亿,其中网民超过60人占12.2%,约1.2亿人。“银发蝴蝶结”的比例持续上升。

过度依赖自媒体和网络群,日夜翻手机,“不吃不喝”已经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老年人群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51%的中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

64岁的韩桂梅因下肢瘫痪,在天津市西青区龙福宫养老院住了8年。今年,她在妇女节换了第三部智能手机。“早上起床先摸手机,半夜醒来还要玩手机才睡着,不看手机就心慌。” 韩桂梅说,她每天花五六个小时在手机上。

社交软件、购物软件、支付软件……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看到,年轻人手机中常见的应用,韩桂梅的手机里都有。“没有手机我活不下去。我会在微信上分享我在疗养院的一日三餐和我和女儿一起参加的活动。我们还每天进行视频通话,让孩子们知道我是在疗养院做得很好。”

说话间,韩桂梅打开了一个购物软件。“你看,这就是我前几天刚给孙子买的新书包,我的手机什么都能做!”

近日,韩桂梅的“新宠”是一款阅读软件,五花八门的小说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我像追电视剧一样上瘾,一直想知道主角的后续发展,慢慢看累了,想捡起来,过会儿再读。” 韩桂梅说,她拿着智能手机,晚上不太愿意睡觉。“我失眠了,半夜醒来,又在被子里看了半个小时,眼睛困了,拿着手机就睡着了。”

像韩桂梅一样,不少老人把看网络小说当成一种消遣,从中寻找精神寄托,“感觉一天过得很快。”

家住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恩平今年76岁。疫情期间她只是“上网”,很快就被好奇有趣的短视频吸引了。据杨恩平的妻子介绍,她平均每天可以看手机6到8个小时,有时会看到凌晨两三点。“在第二天晚上 10 点之前一直待在床上是很常见的。如果你不吃早餐,你就不想做午餐。,这和今天的网瘾少年没什么两样。”

此外,许多老年人因沉迷网络而几乎酿成灾难。63 岁的李兰溪说:“有时候你做饭的时候,一看手机就忘了锅。”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老人每天定期“签到”某些APP,“植树”、“砍刀”、“刷视频”“捡金币”换钱。

70岁的天津市民李华宝每天通过阅读信息应用收集金币,71岁的张爱兰则用视频“点薄利多”。每次我能得到几分,有时我就有一两分钱。可以提现一定数量的金币后,一个月可以赚十多块钱,全部提现到微信钱包。

天津市河东区松峰东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李如虎说,该社区60岁以上常住居民1800余人,占整个社区的1/3。

疫情期间,由于需要使用健康码,很多老年人改用智能手机。他们正处于智能手机的好奇阶段,想为各种新功能“尝试新事物”。比如有的老人听说网上买东西便宜,经常找社区工作人员帮忙。

2020年11月,移动内容平台趣头条联合澎湃新闻发布的《2020年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与年轻人相比,中老年人对在线互动激励更为敏感和偏好。60岁以上的用户每天收到某款APP的金币2732枚,而20-40岁的用户对金币反应较弱,仅收到2023枚。

图片[1]-qq空间说说赞免费领取网址 – 快手刷赞网站全网蚂蚁,微信在线刷赞平台-老王博客

很多老人说,为了“看薄利”,看广告多于看内容,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石家庄市鹿泉区张大爷平时酷爱书法。他被一段可以用手机推广书法的短视频所吸引。他正准备给对方汇一万元。只是在警察的帮助下,他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网瘾老人”普遍具备“三感”

为什么“网瘾老人”越来越多?记者了解到,他们普遍存在“孤独感”和“疏离感”,热衷于在网络上寻求一种虚拟的“归属感”。

缺少陪伴和爱,越来越“孤独”。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袁欣表示,社会人口结构已逐渐发生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异化、家庭成员离散化等特点更加突出。发生得很早。一些老人为了照顾下一代,带着孩子搬到陌生的大都市,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内心更加孤独。客观地说,老年人与社会、与子女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了。“手机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虚拟的生活空间,可以表达自己、表达情感、并填补精神上的空缺。形成了对手机的依赖。”袁鑫说。

《2020年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部分老年人群体在手机网络上“极度孤独”,几乎整天都在网络上生活。杨恩平的孙女告诉记者,奶奶在家里安装了无线网络,留住吃完饭离开的孩子,但孩子们呆的时间长,手机上的时间多,面对面的交流也少。

韩桂梅说,有了智能手机,“和女儿的网上联系越来越频繁,但她去养老院的次数却减少了。”

有焦虑和不安,深深陷入社会的“脱节感”。石家庄老年大学校长徐斌表示,退休后,“银发族”的社会功能会发生变化,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边缘化和异化,从而滋生焦虑和焦虑。一些老人为了照顾孙子孙女,离开熟悉的环境,搬到陌生的城市,心中的“疏离”感更加强烈。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关新平认为,为了克服与社会脱节的后顾之忧,“银发族”有着与时俱进的强烈愿望并融入孩子的生活。智能手机和虚拟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再社会化。, 维持情绪和社交的重要工具。

数据似乎比人更温暖代刷网空间说说刷赞,带来虚拟的“归属感”。天津市西青区老年大学教师方恩亮说,有些人对老年生活缺乏规划,对很多事情不感兴趣。而手机APP基于大数据进行个性化推荐,不断推送符合老年人兴趣的内容,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存在感。渴望“早尝”手机的老年人将与手机“共存”,将日常生活嵌入虚拟网络空间。

67岁的天津市民李和军是一名音乐爱好者,经常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我在短视频平台上发表的作品有成千上万的点赞和评论,我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来回应大家的爱。我担心让爱我的人失望。但从长远来看,我会支付。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

一些老年自媒体创作者普遍表示,现实生活的空虚和脱节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填补,网络群组和自媒体平台已经成为生活中的重要场所。

资本提振“低头”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深入,满足“银发族”的线下优质娱乐服务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富裕的“互联网+老年经济”正逐渐成为“朝阳产业”,吸引资本 竞相布局,进一步吸引了“银发族”陷入“网络漩涡”。

网购、外卖、网购……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尝试新的购物方式,各种“银色经济”新业态不断诞生。京东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当Z世代遇见银发部落》消费者报告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银发部落”用户网购频次增加,线上购物习惯逐渐形成。

老年人“触网”在为市场注入新的消费动力的同时,也在加速吸金吸纳,不断推出各类生活类APP或小程序,进一步利用大数据“画像”深入挖掘生活习惯。 “银发用户”,特色,精准推送自己喜欢的信息,改造“老用户”,创造“新流量”。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中国银发经济产业调查报告》,今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增长至5.9万亿元。

由于老年人上网保护机制相对缺乏,这个群体“低头”容易,“抬头”难。目前,与老年人相关的互联网内容存在一些混乱。很多“银发人”互联网时代较短,缺乏筛选和识别有效信息的能力。他们很容易陷入“标题党”、“医保党”等虚假信息构建的网络信息中。反过来,他们被诱导充值、购买理财产品和保健产品代刷网空间说说刷赞,导致互联网维权困难。

石家庄市民张媛说,她妈妈目前沉迷于网上的保健文章。老年人肺部有结节,应到医院检查治疗。然而,她们的母亲却很固执,只在网上的健康贴上遵循所谓的“饮食疗法”。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西青开放大学)西青分校教师梁生南表示,目前很少有手机APP为老人实现防沉迷机制,比如为老人设置观看提醒和关闭功能,提示筛选虚假信息,合理引导他们关注身心健康等。

(部分受访者使用化名)

(参与撰稿:冯春雨、彭玉丹)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