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间商家“放水”让消费者担心
关注“双11”
今年的“双11”,各路主播毅然加入“战斗”,在平台上纷纷呐喊助威。有的主播单场带货上百款,销售额达到千万甚至上亿元。然而,不少消费者发现,主播声称的“史上最低价”其实是虚假宣传,维权无从下手;一些消费者在收到货后发现,廉价货实际上已经过期或有缺陷。
专家认为,直播过程中虚假宣传、低俗表演、以次充好、不提示销售即将推出的产品等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极大地损害了正常的营商环境,应分阶段进行。逐步实施监督。
在直播间抢“优惠”
如果没有收到产品,请降低价格
消费者小薇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她被主播“坑”了。10月20日,她在某主播的直播间从迪佳婷官方旗舰店购买了“迪佳婷面膜”。10盒品牌定位600元,主播直播间专属优惠券140元,再次跨店。全场优惠90元,最终价370元。它的品牌被称为“历史低价”。
不过,11月1日,付完尾款后,迪嘉廷官方直播间放出了大量305元的优惠券。直播间5盒口罩售价554元,加上全场优惠活动,获得最终价格。不到120元。“就几盒面膜,我买了贵了140元,这个价格太离谱了,用在直播间的钱,我可以多买50%的产品。”
看到这么多降价,小薇等姐妹本想用“价格保护”机制维权,结果看到产品下架了,提示:“亲,这个产品下架了,平台不能自动识别差价,如需补差价,建议联系商家友好协商。”
现在小薇只想退差价。产品还没收到,口罩先降价,让人难以接受。但在第二天的直播中,主播只说“补发一盒口罩”。据测算,这盒面膜价值约25元,与140元的差价相差甚远。
主播在直播中暗示,问题是迪嘉亭品牌大优惠券“放出”所致。他说:“如果你想做长期的生意,如果你想再次合作,请把10月20日的最低价给我。不要因为KPI不是就在“双11”上做大事。 “完成。优惠券。2000和3000订单的大优惠券不会帮助您的GMV(总营业额)。它还导致我们有很多客户投诉。真的很烦人,还是不要参加。” “双11”“12号之后还没有解决的品牌,以后不合作了,希望大家多给点时间。”
夸大效果诱导订单
主播给消费者带货“吵”
仍有不少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杂货”。网友“任意球大师”称,他在直播间买了一根藕粉,收到时发现是迫在眉睫,在直播间购买的价格是14元一个,而广告价是15元两。片。另一位消费者表示,虽然主播高呼“全网最低价”、“30%、40%、50%”,但很多产品的折扣都是以赠品样品或单品的形式实现的。直播间的价格没有优势。
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了直播消费体验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直播消费体验总体良好。但也存在一些涉嫌虚假宣传、非公开照章许可信息、低俗言行、价格误导、未明显提示私下交易风险的情况。本次体验调查的100个直播样本中,有17个样本涉嫌虚假宣传。其中,淘宝平台7个,拼多多平台5个,京东平台3个,抖音平台1个,小红书平台1个。
除了传统产品,医美市场还存在直播虚假宣传等问题。例如,2020年12月,梦全时尚(北京)贸易有限公司将使用快手短视频APP注册的个人直播账号进行直播,促进自营产品的线上销售。他在宣传标有“华源密育抗菌凝胶”的二类消毒产品(非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过程中,使用了治疗功能的表述,实际上误导了消费者。当事人的行为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依照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20万元。
市场监管总局认为,随着医美行业消费群体的日益普及,消费渗透率提高,年轻化、初入医美的消费者增多。但医美行业的特点是一次性消费价格高、专业知识复杂、决策失误风险高。大多数消费者在消费前都会通过互联网研究“策略”全网最稳最低价自助下单平台,而“评价”则是让消费者进行医美。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因素。正是因为医美消费的这些特点,原本要求消费者根据真实服务体验撰写的消费者评论等内容,被一些不法医美机构篡改。一些机构利用“标榜炒作”,编造用户评价,盲目冲动地误导消费者。
专家:分阶段逐步实施监管
建议业务主播分担责任
为什么直播在价格上是虚假宣传的重灾区?互联网分析师葛佳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现在有很多直播产品是感性的,把用户当家人,全网最低价是给家人福利等,但实际上,据以主播的销量来说,他们基本上不可能在供应链上获得任何议价能力,货品的低价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的能力。所以整体来看,主播卖的产品不仅不便宜,而且价格也很贵。
他说全网最稳最低价自助下单平台,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他表现出了自己卖的东西便宜的错觉,于是上演了各种套路。直播堪称各种套路的大本营。有些人在公开场合激怒供应商,甚至打架。有的假装喝醉了,做出了错误的价格,但仍然不改价格回馈用户。其实这些都是表演。锚做这一切。不仅没有心理负担,反而越来越自然。他建议,国家应逐步分阶段实施监管行动,对直播过程中的虚假宣传、低俗表演、伪劣商品、即将产品乱卖等行为进行控制,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消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执行院长、数字经济研究所教授潘鹤林表示,只要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都可以通过价格保单进行追溯。商家和主播也要承担责任,不允许虚假宣传,尤其是在追查产品单价的时候,最近有商家变相降价,打折多买,但保价是之前的单一消费者。因此,商家应考虑规避投保制度,从平均交易价格入手,给予用户投保赔偿。
至于售卖残次品和残次品,这应该由商家和主播共同承担。主播作为发起人应对产品责任承担连带责任,并负责退还赔偿。同时,平台可能会考虑对直播主播的销量进行打分,赋予消费者一定的话语权。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认为,直播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原因是直播是一种新的在线购物模式。无论是平台、商家、直播间运营商、直播营销人员,都相对缺乏成熟的直播经验,部分短视频平台此前还没有开展产品销售。业务,所以没有成熟的商户准入、日常监管和售后服务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相关监管仍在探索中。此外,一些平台或商家缺乏诚信守法意识,利用不成熟的直播模式,
针对目前的情况,一是通过立法或制定行政法规,进一步明确直播过程中不同主体和行为的法律属性和责任,为监管部门提供明确的监管依据。运营商。划定法律红线;二是进一步夯实平台主体责任。本次调查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新的短视频平台,或者过去出现问题较多的平台。对于一些过去口碑好的平台,直播调查很少发现问题;三是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一旦发现违反法律法规或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不仅要督促其落实整改,而且要依法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切实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和威慑力。
文/记者文静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