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某旅游平台被爆涉嫌抄袭其他网站超过1000万条评论,引发社会关注。这一事件揭开了网络数据造假的“数字”。
目前,网络数据造假问题较为普遍,覆盖面广,其潜在危害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
在订单群中发布各类订单信息
虚假评论是通过刷单来实现的,在线平台和在线平台可能是这样的。
在某社交平台搜索关键词“刷单”,发现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布招聘抢单的信息。根据留下的联系方式,添加了王军(化名)的微信。
与他交谈后,我得知王军是一名大学生。
“没事的时候就做,赚个零花钱,目标是一天赚30块钱。”
通过群里分享的名片,我经历了一个订单:
首先,商店询问他们的电子商务平台用户名。
“目前电商平台的反刷卡制度比较严格,所以对买家信用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四星以上,而且不需要2017年到2018年注册的新账号。” 店家说。
验证通过后,根据店铺提示,在电商平台上搜索对应商品。店家表示不能直接为自己的产品下单。必须先浏览至少10个或更多同类型的产品,才会有收藏和额外购买。
完成上述操作后,店家通知记者次日下单。下单后,店家立即通过微信将预付费用和10元佣金转发给订单。随后,记者的订单显示正常发货。
据商店称,这是一个空包裹。收到货后及时确认,给好评。订单将完成。
查询发现,这些步骤符合网上很多人提供的“电商操作”技巧,目的是为了让采购单尽可能看起来更像真实的购物,并防止其被得到电商平台的认可。
“我手上有5家店铺,订单量比较大,每天要投入2000元左右的订单阅读。除此之外,还要花费大量的宣传推广费用,这是钱。其实下单是无奈之举,别人都是看订单的,自己不做的话,产品在排名中的权重会很低。” 店家说。
店家还表示,“你看了订单也会遇到骗子,他已经付了本金和佣金,还要求退货。这种情况下,只能承认了。”
在刷单组,我们注意到也有下单者的反馈。刷单后,商户利用身份信息通过支付软件商户贷款诈骗1万余元。
有看订单的人说,有时候商家自己付款后,直接给自己屏蔽,预付款就白费了。
入群前,王军要求下载一个App,是一个返利软件。群要求下单者必须通过本平台下单。
“这个返利软件是八代会员制,A提B,B提C,依此类推刷赞网站推广免费微信,八代内有12.5%的奖励。” 王俊说。
据进一步了解,通过这种方式,一些黄牛愿意吸纳各种平台上的新成员,黄牛群的数量迅速增长。通过刷单,返利平台订单源源不断。
王军表示,除了电商平台门店下单,只要通过社交平台等简单搜索,就可以进入相应的下单队伍。
在他们所在的群里,有人在某影评网站上发布信息给一些影视剧打分,每人收取1元的佣金。
有的公司还会在群里发布某知名问答App的点赞链接,每个0.约6元,点赞内容多为公司宣传。
数据造假涉及面广
在采访中我了解到,购买粉丝在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上的推广信息在各大论坛、社交媒体和电商网站上更为常见。随着新媒体产品的更新迭代,还有点赞直播和短视频的业务。比如500个“僵尸粉”5元,300个有一定活跃度的“顶级真粉丝”10元等等。最近火爆的短视频平台的价格是40元1000个赞。
“刷卡的操作一般都是通过群控来实现的,这种刷卡公司一般会搭建一个系统,可以通过电脑控制上千部手机下载App、阅读微信文章等,几乎所有我们能看到的软件在互联网上使用数据作为排序索引的可以执行此操作。”
今年8月,微信对公众号后台文章阅读量进行了调整,杜绝了机器等不自然阅读造成的虚假数据。大量“10w+”公众号阅读量大幅缩水,暴露数据造假“冰山一角”。.
“很明显,每次官方规则出来,他们都会根据这个规则进行反向升级。以微信公众号阅读为例。截至目前,阅读量的行为还没有被杀死,但还是有一些创业团队就是这样做的,现在一篇‘10w+’的文章,5000元左右就可以发了。”
“造假的动机很简单,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互联网创业者需要投资,投资人如何评估一个产品或一家公司是否有潜力?即通过用户数、活跃用户数、使用时长,评论数等等,是投资人的主要参考依据,所以很多创业公司都会刷量。好评率是多少。为了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商家也会进行刷卡。”
李锐(化名)创办了一个公众号,专门关注博主数据和社交媒体。他是业内人士,在工作之余监控美容行业数据。他曾经在自己的公众号上曝光了大量的数据造假。V”和品牌。
“一些互联网平台为了筹集资金,故意大量播放和播放。他们实际上并不关心欺诈。他们让资本承担虚假数据的代价。我们之前关注过直播平台,有的平台自称注册号。几千万以上,这些都不是真的,只是为了融资的时候数据好看。但是投资人不要揭穿这个谎言刷赞网站推广免费微信,因为A轮投资人要卖给B轮投资人,B轮投资人要卖给C轮投资人,C轮的投资人一个轮次下跌,甚至希望得到资本的回报上市后上市。”
“现在一些平台默许了数据造假。例如,某平台最近在推广旅游业务,并与一些虚假的旅游博主合作。这样的平台讨厌假博主,但实际上喜欢他们,因为他们希望别人感受到自己。平台的流量很高,这也是平台不愿意戳破这件事的原因,因为泡沫对平台有利。”
”
数据造假难杜绝
目前,数据造假的危害性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我们公司现在是做视频和广告的,在帮客户解决问题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骗局,曾经有一些公关朋友跟我说,我花了很多钱给某个博主做广告,但是一个订单没有卖了,流量极差,监控了一下,发现原来的流量是假的。
“刷量对市场的伤害很大,比如电商网站的好评和订单量都是通过刷量增加的。其实相关的产品质量不好,服务也不好到位。这样会误导消费者,从而更容易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商家在销量上投入了大量成本,商家的服务体系和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事实上,数据欺诈涉及很多环节,每个环节的好处,都会因此受到伤害。” 丁道士说道。
2017年,某知名视频网络平台将杭州某公司告上法庭,辩称该公司“恶意刷流量”,干扰平台数据分析和重大决策。最终,视频网络平台获得了50万元的赔偿。
虽然有相关先例,但还是很容易找到视频刷屏的宣传信息。
“目前整个行业还是用数据来判断一个产品的价值和标准,这个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 丁道士说,“要慢慢减少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在国家层面明确法律规定,严格界定和限制数量、声誉、虚假评论等问题。此外,我也多次呼吁消除单纯的关键绩效指标衡量,商品和服务的排名,不能单靠数量,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方法,才能把一些真正好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