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 马力
大多数智能手机用户都知道,各种软件和APP经常会出现“系统升级”或“版本更新”的提示,一般情况下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近日,网上一张看似微信系统更新的头像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这张标题为“微信系统7.0.X更新操作提示”的图片,与微信一样的LOGO和配色,并附有文字说明,写着“本次更新:将添加朋友圈访客功能告诉你他来过;同时增加了朋友圈停留功能,告诉你他来了多久。
两条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引发网友热议。反对开通此功能的网友表示:“我喜欢没有访客记录的朋友圈”,有的甚至表示“如果开通此功能,微信账号将被替换”;同意激活朋友圈访问记录的网友表示,这样的功能可以“知道”谁在乎你,谁懒得在乎你”。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廷绍:因为从目前的预测来看,如果能在朋友圈得到这个人的这种轨迹信息刷空间访客量网站免费,就可以了解一些人的相关心理。该指标做出了更好的预测。相当于说在不同的朋友圈看到这种轨迹信息我就可以知道你的情况了。
微信辟谣:新版本不显示朋友圈访问记录
针对网友的奇思妙想,2月20日,微信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表声明称:“别慌,网上流传的图片都是假的。” 记者还从腾讯获悉,微信将保护用户隐私,新版本没有增加朋友圈的访客记录功能。
多平台默认公开浏览历史用户无法取消
据了解,微信平台日登录量已达10亿刷空间访客量网站免费,海量阅读记录成为用户信息大数据。网友之所以关心朋友圈是否会公开浏览轨迹,是因为有过往的教训。央视记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不少拥有数千万用户的网络平台,都有平台主动披露的用户浏览记录。
QQ空间访问轨迹公开,隐身访问需付费
腾讯旗下老牌社交平台QQ拥有“QQ空间访客记录功能”。记者发现,QQ设置并没有提供“关闭访客记录反馈”的功能,而是提供了“隐形访问他的空间”和“隐藏他的访问记录”两个收费功能。用户想要使用隐私浏览。需要开通QQ的黄钻会员,黄钻会员每月收费12元。
“钉钉”是一个专注于社交网络的互联网平台。记者通过数据采集发现,仅在苹果iOS系统上,“钉钉”过去一年的估计下载量就超过了3000万。记者发现,在群聊“钉钉”的使用环境中,用户的留言通常会标注“留言未读”反馈信息,并标有不同颜色的文字。例如,有多少人没有阅读这条消息。当记者点击“未读”二字时,他可以清楚地看到“未读”消息是谁。
记者发现,“钉钉”在其用户协议中明确表示“服务内容包括未读消息列表等技术功能,这些功能和服务可能会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不同服务版本的变化进行优化或优化” ,或者服务商单方面判断修改”,记者在“钉钉”中没有找到关闭阅读记录的选项。由用户决定。
钉钉客服:这部分有“已读”和“未读”之分。比如,他们的老板或者我们的领导发消息后,他一眼就能知道哪些同事看过,哪些同事没看过。看书的时候可以做,没有别的时候可以提醒,就是可以查看我发什么信息,就是这个意思。
记者:如果我想关闭它,现在不可能关闭它,对吧?
钉钉客服:先生,这里没有办法关闭。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微博平台上也出现了用户未经同意阅读、浏览和向他人反馈的轨迹。作为匿名在线聊天的工具,“微博私信”因为无法关闭“私信”的已读和未读反馈功能而被用户举报,给消息接收者带来了困扰。甚至有网友表示,该功能直接暴露了用户是否登录和浏览微博的隐私。2018年11月1日,微博平台宣布下线“微博私信阅读功能”。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胡刚:这其实就是传统电信和互联网的区别。电信必须是健全的,所以我必须弄清楚对方是谁,因为在我们传统的电信环境中,你拨打固网电话必须知道对方是谁,并且电话公司是注册的。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改变了这一规则。一般来说,互联网对个人信息的影响应该是非常大的。因此,当今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个人信息隐私的权益。提高警惕,应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专家:浏览轨迹属于隐私平台,不容忽视
有法学学者表示,目前互联网社交平台反馈用户阅读记录的功能类似于传统电子邮件中的“自动回复收到的信件”。区别在于是否显示邮件阅读反馈。决定权留给收件人。但目前多个社交平台的阅读反馈已成为发送者的权利,不符合用户自由选择的原则。涉嫌泄露用户数据隐私。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网络浏览行为信息也属于隐私范围。退出机制和隐私浏览系统要让用户自行选择,不能强行使用。功能,你不能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你的轨迹暴露给他人,即使这个人是你的朋友,这也行不通。这个“已读”和“未读”相当于一封电子邮件回执,用户应该决定是否激活它。如果用户被剥夺了自己设定的权利,他将直接并强制地向对方发送回执。这可能涉及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
今年1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个人信息收集使用专项治理工作的公告》。违反应用法》,明确应用运营者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不得使用默认或默认信息。绑定、停止安装、使用等,强制用户变相授权,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及与用户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有学者表示,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在于消除了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互联网平台对用户的不对称反馈行为。
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胡刚:从互联网的一贯逻辑来看,首先我想记录你的整个行为,但记录后,你不能再次使用这些数据并将其商业化。不得转让给他人。当某个IP地址或某个朋友某天访问我时,他对什么感兴趣,我知道了这个信息,然后,例如,我在未经相关权利人同意的情况下告诉了其他人,然后这种可能性将造成这种个人信息的这种滥用。未经他人同意,这是不可能的。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
社交帐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