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撸”电商的“吃货”群:面向学生收徒,有的提供造假服务

(原标题:“吃货”群专攻“午餐”电商:为学生收徒,有的提供诈骗服务)

QQ群里的美食秘诀。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庄安

一个叫专业“吃货”的群体活跃在“玩嘴”世界。他们的特点是在收到商家寄来的货品后,申请“只退”,以各种理由“胁迫”商家退钱吃货。

澎湃新闻通过采访多家受害商家和卧底多个QQ吃货群发现,专业“吃货”的“坑”往往是基于诚信原则的电商、外卖等互联网平台并设置维护市场秩序。买家友好的规则。

与专业的说法相比,专业的“吃货”不需要资金,也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被称为“0舔”。如今,这支世界上没有壁垒的“生力军”也发展出了一条黑灰色的产业链,教“吃货”方法,贩卖个人信息,制造假证件。

在濒临触法的“吃货”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校的00后学生。各种购物、教学环节就像病毒一样,在QQ群的世界里拉人、登机、退票、吃饭。

资深球员谈论他们在世界上的生活。

《冥界保护费》

双11后,在电商平台开店销售日用品、销量令人满意的卖家洋洋(化名)并不开心。因为她还在一个接一个地处理“只退”的申请。这些应用程序加起来一到二十个。与“买手”沟通后,她才发现自己遇到了专业的“吃货”。

她记得第一次坏事是在双11刚过的半夜。“一个二星小号过来跟我说,经过观察,他发现我的店卖得不错,让我给他一笔钱。在这里,只要他一挥手,我的产品链接就不会被保留。” 洋洋道:“就像在黑道上收取保护费的感觉。”

洋洋没有理会对方“无聊”的诉求。对方只丢了一句,“老板送货,我吃。”

接下来的几天,洋洋的货件突然收到了13份“只限退款”的申请。这些只是退款请求,引用假冒品牌、质量问题等。这让阳阳大吃一惊,“卖了几年,平均每个月只有一个退款申请,怎么突然出现一批?”

洋洋说,她店里卖的杯子是她从正规商家那里买的知名品牌。与产品的官网价格相比,她赚的就是可以购买的信息差价。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洋洋的电商平台上,收到货后申请“退款”的理由有10个。除以上三类外,还包括拍错/效果不佳/不喜欢、尺寸不匹配、做工粗糙/有缺陷、颜色/款式/型号与描述不符、卖家发错产品,收到的产品稀有/损坏/变形等。

“他们所谓的把柄,就是我不能提供正式的授权销售证明或者产品的质检报告。” 洋洋说,她自己是买家,显然不能提供。她让对方把货退回给她退款,对方却硬着头皮说:“货不退,你懂的可以退钱给我。不退的话,我有各种方法向你投诉,向平台代网刷qq空间免费,向取消协会投诉,投诉你的产品质量不达标。”

三天后,不妥协的洋洋遭遇了“毁容之灾”——她的产品链接被下架。

洋洋只好从上海赶到杭州“商讨”平台总部。阳阳与平台工作人员沟通后得知,她的产品在短时间内因大量投诉而紧急下线。通过提供详细的文件,洋洋的产品链接已经恢复,但店铺链接已经下线、资金被冻结、花费时间和精力成本证明合法销售等等,这些无形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洋洋说,她听说很多卖家面对她的情况,一般都会选择妥协。

通过梳理与这些退票买家的聊天记录,洋洋发现自己遇到了一群实力雄厚的专业“吃货”。双11后的第二天,“大佬”来了,“他要钱”。现在退货这批是“小”,“他们是要货”。“小”背后是有组织的毛线党,“大”是“高管”和“领导”。

洋洋的经历并非特例。2019年9月17日和10月9日,B站UP主雷磊(化名)也讲述了自己的类似经历。他在电商平台上销售“好源”耳机。由于价格比官网便宜一半以上,被专业“吃货”盯上,说他的货肯定是假货,要求他退款,或者让他店铺“死链接”。

雷雷想不通,“一个耳机赚你几十块钱,你骗别人几万块钱,你没有良心吗?” 伙计们,我会教你们怎么做爱。”

QQ群里的美食链接。

“一切都可用”

通过一条线索,澎湃新闻记者加入了十多个网络美食群。在这些群体中,一个“拉嘴”的活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团体的数量从八到九百到多达三千不等。群员来去自如,主讲人是“管理员”。管理员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战利品,比如后备箱里的鞋子,一堆棉衣服,夹克,裤子等等。除了上述物品外,群里不断送出的“自取链接”还包括袜子、内衣、书包、鞋子、耳机、充电宝、帽子、斜挎包等。总之,“什么都可以操,”一位管理员说。

管理员时不时会在手机上贴出商家的退款记录,以显示自己能拿到什么的强大实力,并配上“钱真好赚”的声音。有的甚至贴出了自己的QQ空间链接,上面的图文下方特别标明了某电商平台“三星Galaxy A8s(黑色)在‘只退不换’下”。

管理员展示这些的目的是为了收徒弟和堂弟。“徒弟原价588元,今天特价288元,表哥原价688元,今天特价388元,还有一盒胃力。” 一位管理员说。学徒和堂弟有兴趣,“群收0路一天200+点子”。

在“吃货”的世界里,产品叫“上车”,不上车就叫“下车”,不上车就叫“翻车”,甚至是“修车”。

在几组接近满员的情况下,管理员还会发一些文件来体现“大师”的实力。比如某平台“10倍赔付”、“饿了么赔付思路”等。这些吃货方法针对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玩法”。

澎湃新闻开通了“食货详解教程”,“食货”按照现在的玩法和老方法分为两类。目前的方法包括“找(店家)哄抬物价,比如(店家说)最后一天,现在下单的价格是多少,好评返现,明天恢复原价,(如果原价不恢复)是哄抬物价。”

《指导意见》还列举了所使用的法律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和第十二条,称法律的含义是“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规范,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吃货”的老方法与洋洋、雷雷所描述的类似。双11之前使用的这种方法现在已经过时了。“首先确认哪个品牌有logo,证明一定要足够。套路(套牌);差价(同一个货号价格不同);缺陷(logo颜色、气味、做工、线口、线头、溢胶);二维码;链接规避风险;发票等发票,要求卖家持授权购买单据,向客服报告要求下架产品。”

方法最后还总结道:“证据越多,下车越稳。如果打不上死环节,就是证据不足。有些傻X的举报套路,简直就是在开玩笑。”说要讨好小二半天,一堆废话也没用。”

澎湃新闻注意到,“链接冒险”是“吃货”群体的高级俚语。

还有一份食品集团文件解释了“什么是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指该产品被怀疑存在风险,被强制下架,说明该产品不存在。风险控制产品报告有几点:1、假货< @2、商家刷单3、虚假交易,秒退。”

澎湃新闻发现,原本旨在保护买家权益、防止卖家售假不诚信行为的平台规则,被“吃货”充分利用。

另一份文件《风控说明》列出了卖家进行风控的两种方式。一种是人工,“既然要平台筛选这家店,就必须提高这家店的举报率,所以要做一个链接,如果同一家店多次陷入筛选状态,那么基本上就几个几天后,店家变成风控了,直接申请退款就可以了。另一个是自动的,“……那种店,直接买就行了。基本上,当货物到达时,店铺就会陷入风险排查状态。”

文末,解说员还特意注明了一句提醒,“不要外传,一个风控思路,或许能把你培养成可退的吃货。”

吃货QQ群里,群员的年龄和出身画像。网页截图

“懂的人就会懂”

根据吃货群分享的各种方法,资深专家还介绍了如何用“说话”让卖家妥协。

比如在电商平台买东西时,“找销量高的少买,一两件,谈判,打个电话,委婉说话,一怒之下赚钱,说明质量问题。有问题再把证书告诉我,告诉我质量法第50条对假货的处罚,如果你是假货,不要举报你,让我处理。如果你有态度强硬,说你把货送到总部鉴定,然后你就造假了。十罚。”

这些资深“吃货”深谙“联动”技巧。“找到链接向客服投诉,会有争议警告,要求卖家加急处理,对他的店铺有影响,然后告诉他情况,增加语言能力,然后给他上楼梯,说做生意不容易。有一种,退钱就行了。撤诉,5星好评,以后我不会再来了,他会理解的。”

最后,教授还强调,一些电商平台“主要靠谈判和恐吓卖家”。“如果投诉成功了,链接就死了,可以直接下载。不过建议协商后去客服取消,不存在翻车的。”

澎湃新闻注意到,为了确保不“翻车”。一些“吃货”甚至超越了平台规则的“漏洞”。比如某电商平台的退货教程,教授说:“(发给鉴定中心)麦太太鉴定的那种,可以用狸猫换王子,还能赚忠诚。” 具体方式是邮寄非产品,给卖家发空包,或者购买虚假的物流信息。

在《饿了么补偿思路》中,食品行业的“吃货”不仅“吃”了,还“赚”了。

教授介绍了具体的话,“我在XX月买了XX店的XX菜,有一半的菜不正常,舌头有血丝,所以我在XX菜里发现了碎玻璃渣,相当令人不安人家不爽,现在依法要求保险公司退一赔十。”

在这里,教授很清楚法律和保护消费者的平台的两个“漏洞”。首先,饿了么的菜由保险公司承保。二是《食品安全法》规定,消费者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造成损害的,可以要求经营者支付十倍的价格或者三倍的损失;增加的赔偿金额不足一千元的,一千元。

但在这份文件中,教授也贴心提醒,“如果没有玻璃杯,几块钱就可以买一杯玻璃饮料,沙棘汁之类的”,“买那种饭碗,1000块钱”元直接100元。元”、“保险公司不理你每天几万单的几百块钱。”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各个吃货QQ群中,不时有“认证业务”的QQ群进来打广告招揽人。记者随机加入了数百人的群,群公告是“专业受理假冒商品鉴定、空包派送、快递收据、快递证明、快递内网信息、医院证明、法院起诉书、公安报案回执” 、公安销售证、品牌授权书、各种红印证。” 小组成员出示了他们制作的假证件,包括“空袋通行证”、“加拿大鹅衣服”,以及印有当地公安局的假“报警收据”。

不过,在其他文件中,也有资深“吃货”专家提醒,“不要碰空包,不要造假证件,打击不是假破。”

一份《打假流程介绍》将打假分为线上打假和地面打假,并指出网络打假“需要具体的法律、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事诉讼法、食品安全法” ,产品质量法”。月收入几万块钱,懂这些法律是不成问题的。边看边打,学起来还是很快的。”

然而,以不打翻车为目的而上车的“吃货”们是如何理解这些文字和教程的呢?

“懂的人自然会懂,你懂的。”11月30日晚,在吃货QQ群里做广告学徒的师傅说。

另一个QQ群里,管理员一直在播放“洗脑”的声音,“不用投资,不用输入身份证什么的,很简单,就这么简单。” “一个月五万到六万,不敢保证,两三千是肯定的。”

玩家对群里的学生党进行了洗脑。

大部分是90后和00后

零成本,零起点,专业“吃货”比专业打假门槛低。为此,师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党招收徒弟。“很适合你的学生,我知道你没有资本。” “我知道学生不容易,我也是学生。”

上述在QQ群直播中介绍打假“吃货”经验的高手们,听起来都有些稚嫩。该小组的一名讲师自称是一名学生。这一年他只有17岁。他家很穷。一周挣一两百,足够上学了。后来,我在一家快餐店当服务员。暑假期间,我每天都大汗淋漓。我整天忙,一天85块钱。然后,就是,“我玩过鲁界世界,一直玩到现在,说不上怎么赚钱,反正比前两个赚的多。” “记得第一次月收入超过1万的时候,我很兴奋,现在我一般都是卖货,玩退赔赔。”

在QQ群里,老师还在课本上贴了几张手机的照片来证明自己的学生身份。

讲师主动提出收徒后,另一位自称是xx创始人的管理员帮忙,“这个徒弟很划算,如果你觉得我徒弟高,可以请我徒弟学徒。实力是也很稳定。”

一位管理员发了一条和朋友聊天:“我是学生,我可以在什么都不知道、不能上网的情况下学习吗?” 回复:“是的”。

从贴出的“下车”反馈来看,这些商品几乎都是90后、00后年轻人的常用单品。在十多个QQ美食群的“群员简介”中,90后、00后占据绝对主力。

洋洋告诉澎湃新闻,在多次交流中,她了解到专业的“吃货”大多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她梳理了13人的收货地址,发现主要集中在中西部7个省份。13人中有10人的收获地址显示为XX大学、XX中学、XX技校、XX学院。

“学校一般都有统一的快递存放点,吃货甚至不需要提供明确的地址。” 洋洋介绍,一些买家的账号显然是刚注册几个月的小号账号,甚至是同一天。刚买了号,敢用。当“吃货”威胁她时,他们提供的QQ群截图显示,“他们所谓的领导声称有几个G的身份信息,也就是说,他们可以随时注册一个账号来吃东西。甚至如果他们封锁了他们的账户,他们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雷磊表示自己已经被专业“吃货”给毁了,不愿意在网上卖低价正品耳机。某吃货群里,有成员晒出雷磊痛骂“吃货”的视频,群主只回复了两个字:怕什么。

美食群管理员不时发布各种鸡汤文章。其中一位“给学生党写了一段话”说,“我明白你每个月的生活费都在1000多元,没有多余的钱要管理。我也明白你有一颗走出去的心,让一个人出去走走,不好意思再跟爸妈要钱。我也明白,现在能找到的工作代网刷qq空间免费,和打假工作,也是很辛苦的,工作量大,工资低。所以,真心希望大家可以试试,门槛低,投资少,零风险,放学后玩游戏看小说赚零花钱,毕业前可以自给自足。”

管理员补充说:我相信来学徒的都是成功人士的选择。

随着冬天的到来,吃货群里也实时推出了洗脑词:“天冷了,加衣服,货到了找我”,“除夕,去年的卡车”。

值得一提的是,吃货群对自己的群聊内容并不自信,偶尔会发一些“支持腾讯清网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或图片,以防群被封杀。

遇到“吃货”后,雷雷潜入吃货QQ群,看着群里的吃货收徒、教书、做链接、炫耀满屋子的“战利品”,心里有些担心。这些QQ群的年龄结构显示,00后占比超过50%,而且大部分还是学生。“我无法想象这将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

食品集团持证人分享造假过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