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珊:空间媒体的存在形态与运营逻辑空间的媒介属性

正文 | 刘山

前言

“空间传媒”,一个全新的概念,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

“万物皆媒介”,一个以建筑为边界和框架的空间,显然也可以成为一种媒介存在。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思想、体现精神、传递信息,已成为随处可见的事实。但是,空间媒体与商业空间的区别、空间媒体与时间媒体的区别等问题此前并没有被讨论过,这些都是本期封面想要回答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本文为本期封面主题文章的第一篇。从定义、形式、运作逻辑、价值取向等方面阐述了对“空间媒体”概念的简洁思考。

今天的内容:

空间的定义与空间的媒介属性

空间媒介的存在形式与运作逻辑

空间媒体的价值取向与演进方向

空间本身是一种媒介吗?一个具有媒体属性的空间的运作,能否使其成为一种媒介?如果是这样,所谓的空间媒体应该具备哪些属性和特征,会不会改变我们对当前传播模式的认知和理解?

空间媒体本身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学术概念,甚至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而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存在。从小社区到大城市,不同层次的空间具有不同的物理特征和差异化的媒体属性,但很少有人将其与日常大众媒体进行比较。因此,我们在界定空间媒体的概念,思考空间媒体的发展时,将主要思路浓缩为以下几点。

NO.1

空间的定义与空间的媒介属性

在讨论空间时,Henri Lefebvre 和他的著作是不可避免的参照系。在1974年的《空间的生产》中,列斐伏尔简单地将人类生活的空间分为三类: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他拒绝传统视野中将空间作为社会关系演进平台的概念,认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他还谈到了表达空间的符号问题,认为“空间的各种表达方式所有的符号和意义、代码和知识都包含在‘s’的方式中。它们使这些物理实践能够被谈论和理解,

Christian Norberg Schultz 在《存在空间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存在空间”的概念。所谓“存在空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觉图式系统,即环境的“形象”。存在空间是从大量现象的相似性中抽象出来的,具有“作为对象的性质”。换言之,“存在空间”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觉图式系统,沉积在意识深处,具有认知功能。而且,“存在空间”通常是我们非常熟悉并投入情感的空间。

中国学者龙迪勇在《空间叙事研究》中写道:“对空间的征服和整合成为维持消费主义的主要手段。由于空间具有消费主义的特征,空间整合了消费主义之间的关系(如个性、 “

可见,在哲学、建筑、社会学和叙事学层面上,不乏关于“空间”的讨论。在定义“空间”时,学者们并不满足于将其解释为钢筋、水泥、原木、沙子和砾石等物理元素的组合,而是认为在一个由物理边界和边界构成的地方,传达或多或少,或稀疏或秘密的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定义空间,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与物理属性和信息属性交织在一起的三维存在。当这个三维存在的经营者为了单向交流或价值共创的目的与参赛者交换信息时,

事实上,讨论空间的传播功能并不少见,城市社会学和城市传播可以算是该领域比较成熟的研究方向。相关学者从“城市”这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出发,对空间、技术、媒体、传播四个关键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例如,芝加哥学派的城市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将城市理解为一种高密度、大规模、异质性强、流动频繁的新型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因此,必须将大众媒体作为一种整合工具来维持社会有机体。命令。Manuel Castell指出,基于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的交流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的地球正在成为一个城市星球。连接,互动的关系。通信技术的发展重塑了通信、城市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更多地谈论时间媒体而不是空间媒体呢?为什么我们忽略了空间的媒体属性?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一种声音认为,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将大众传播的研究对象从多样化的城市通信中分离出来,但这种切割方式在通信技术升级的过程中愈演愈烈。人们对传播概念理解的缩小,切断了大众媒体与其他媒体在传播中的联系,也削弱了物理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和价值。

但事实上,物理空间的媒介作用并没有消失,而是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当互联网媒体不断成熟,受众变得“碎片化”时,我们往往关注的是如何实现线上的团聚,而忽视了线下人群的自然聚集。从本质上讲,“热搜”和“病毒传播”与“网红打卡”颇为相似。

基于此,我们认为空间具有强大的传播功能和自然的媒体属性。在合理的设计、建设和运营规划下,空间完全有可能“以媒体为主体”传递函数到状态空间,与时空媒体分离、呼应,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完成传播活动,实现传播目标。

NO.2

空间媒介的存在形式与运作逻辑

传播技术的升级发展推动了媒体环境的变革,也改变了人与空间的联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表示,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的有两大事件,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是当科技与城市化紧密结合时传递函数到状态空间,空间形态迅速转变,其交流功能也发生了更彻底的变化。

从存在的角度看,空间媒介是一种将建筑本身、空间功能、文化内涵等要素紧密结合的化学反应。本期封面精选案例表明,无论是商业地产还是公共空间,无论是餐饮商场还是书店展馆,无论是街区空间还是城市整体,都有可能成为一种空间媒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案例均以文化内涵规划空间功能,从而激活建筑与装饰的传播能量,从而形成完整的立体媒体生态。

例如,超级文和友以1980年代文化场景为主题,自建文和友臭豆腐博物馆和文和友文化艺术馆,不断整合区域内外的艺术家、文化协会和文化从业者。达到“输出文化内容”的目的,在自我塑造传播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他者塑造传播,以文化内核为动力,整合和征服空间,形成独特的传播生活和媒体平台,授权其他想要传播信息的品牌。因此,不同于“景点”和旅游传播,空间的媒介化需要有相当的文化内核,需要有合适的传播渠道设计。

4月2日,汇聚众多食品品牌的深圳超级文和友新店开业。

5小时放号,5万个号码排队

图片[1]-刘珊:空间媒体的存在形态与运营逻辑空间的媒介属性-老王博客

与展厅、书店、咖啡店等空间相比,超级文和油等餐饮场所的文化符号并不显眼,传播潜力往往是阶段性的和暂时的。这个过程往往更加困难。对于这样的空间设计师和运营商来说,与众不同的建筑设计和装饰风格只是构建自身沟通能力的基本要素。找到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核,建立合适的沟通渠道,更为关键和先进。要求。文化内核的缺失会使空​​间​​实体缺乏可持续的传播动力,而传播渠道的缺失或不完善会使空间实体缺乏有效的传播支撑。

从操作逻辑上看,空间媒体是一种将技术、传播、文化和实现相结合的艺术实践。媒介、空间和人的关系在传播技术创新的互联网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于空间媒体来说,其运作逻辑却恰恰相反——它们必须吸引用户和消费者到场,参与体验,完成信息交流的互动仪式链条。

在《迈向叙事空间理论》一文中,加布里埃尔·佐隆构建了一个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实用、最具理论性的空间理论模型,强调空间是一个读者积极参与的构建过程。他把场景作为空间复合体的基本单位,与地址层相关的场景成为场所,与时空层相关的场景成为动作场,与文本层相关的场景成为视场.

有学者将城市媒体空间传播活动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物质层次,即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第二个层次是信息层,即信息层是基于这个空间中的各种媒体渠道。信息交流与互动;三楼是人类活动的物质空间,如餐厅、书店、商场、公园、展览馆、社区等,这些物质空间为人类活动和交流提供了平台。这三个层次的交织形成了一个三维多变的网络体系,使城市成为不同于时间媒体的巨大信息传播体。因此,“参与”、“交流”、“共建”

苏州博物馆是传递建筑内外信息的典型空间

从人类社会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城市的根本属性是空间性,而空间性的关键是人的聚集。城市发展史也是一部空间交流史。因此,对于空间设计者和运营者来说,基本逻辑是通过技术、交流、文化创造建筑空间,吸引人们进入这个空间,共同创造空间中的信息交流,进而实现商业或非商业的变现。

如前所述,当我们为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用户碎片化而焦虑时,当我们为流量的变现设计很多场景和渠道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人们在一次次地在不同的空间完成线下聚合. 通过重新聚合,一次又一次地完成有效传播。因此,几乎每一个入选本期封面的案例都是“网红打卡地”,但并不局限于“网红”和“打卡”。与自身传播目标和文化核心密切相关的人的聚集,是空间作战“媒介化”的重要门槛。

NO.3

空间媒体的价值取向与演进方向

媒体必须具有价值取向,在这种取向的基础上完成社会传播的功能。类比我们熟悉的时代媒体,更容易理解这种差异化的去向和定位——在电视媒体中,央视更权威,湖南卫视娱乐元素更多;报纸媒体中,人民日报比较严肃,南方新闻比较都市;在视频网站中,爱优腾芒的综合影响力更为全面,B站的“00后”群体标签更为鲜明。

如前所述,空间媒体也将具有差异化的价值取向和定位特征。对于空间媒体来说,这种差异也是自然而然的——显然,首都博物馆和北京不会是同一个级别的空间媒体,公益OCAT和商业尤伦斯不会有同样的传播矩阵,诚品书店和茑屋书店也有媒体功能的某些差异。

那么,如何评价和判断这些空间实体呢?如何评价不同空间实体的媒介化程度和效果?为什么我们认为诚品书店的媒体功能比西西弗斯书店多?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我们从整理研究的案例中筛选出空间媒体价值的基本门槛,或空间媒体化的指标体系:IP创造与文化融合、用户聚合、空间表达、资源动员、交流互动、价值引导、媒体技术与信息传播。每个一级指标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更细化的二级指标甚至三级指标,形成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将不同空间置于相同的评价标准中,帮助我们从建筑本身、文化内涵、传播渠道、用户影响力等不同方面更好地了解其媒体属性和传播重点。对于空间运营商而言,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推动自身通信生态的建设;对于空间媒体合作伙伴,可以通过相应的指标体系来选择更好的合作平台和合作方式。

长期以来,不同媒体有不同的演进方向,而新媒体技术将这种演进带入了一个新的融合阶段。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看到LED、VR/AR、5G、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升级和应用,使得建筑本身成为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媒介,可以更好地承接信息传播与互动功能也与价值取向、功能取向紧密结合,共同改变空间媒体的演进方向。

正如英国著名城市史专家彼得霍尔在《文明中的城市》中提到的:“就像过去的几次媒体变革一样,技术创新不会带来城市整体的消亡,而是综合和重塑。” 并预测世界大城市的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艺术、科技与制度的结合将催生下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代背后的新动力是信息技术,例如新型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不同电子仪器的互联互通、信息的数字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应用软件的新发展。

新技术的应用其实一直在提升楼宇的通讯功能

在我们整理出来的案例中,其实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空间媒体的下一次演进方向必须更加紧密地与科技结合,从而提升空间的传播能力和媒体价值。正如我们在北京坊案例中看到的,5G技术改变现实街区:华为北京城市峰会2020宣布,公司将利用5G+华为河图技术,打造全球首个AR与现实融合的5G智慧商圈。彼时,北京已完成2.4万个基站建设,峰值下载速率3.2Gbps,实现了五环内外的连续覆盖,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进一步满足市民个性化数字生活需求。基础技术支持。

为积极发展智慧文旅“绿色朝阳”产业,北京移动利用5G+AICDE技术打造“云、管、端”一体化的5G智慧文旅能力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并开创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文旅产业的先河。下一步,随着5G技术合作生态系统的成熟,北京移动将继续围绕百姓身边的文化生活,利用5G、慢速直播、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玉渊潭、北京广场景区。以首都地区文化旅游活动为载体。,

根据《中国移动支持京津冀(雄安)协同发展专项规划纲要(2021-202年5))》,中国移动还将建设一批“5G+”项目和“智慧“京津冀+示范效应项目”,力争相关项目1000多个,特别是建设5G智慧文旅综合能力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可想而知认为5G将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打造全新的交互模式是完全可能的,而包罗万象的信息和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将使空间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和媒体属性。

结语

以上都讨论了空间能够成为媒介的原因,并描述了空间作为媒介的特征和价值,是空间媒介概念中比较“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能忽视“经济基础”部分:既然空间被赋予了“媒体”的意图,就必须解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问题。

从媒体发展的角度看,在政策和伦理的范围内,技术和资本是不可忽视的驱动力。这在长期以来讨论媒体产业化的过程中已经多次证明。技术的推动力可以解决媒体传播受限的问题,资本的推动力可以解决媒体发展规模的问题。这个逻辑对太空媒体仍然适用吗?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从这个逻辑出发,我们会看到,城市化进程之所以会推动空间媒体的进步,恰恰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类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扩张。正是在技术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空间媒体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成为人们的话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文化、艺术与自然的结合下,商业运营的需要迫使空间经营者用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更丰富的技术手段、更立体的传播方式,人为地创造空间媒体的内容和核心,创造故事和空间媒体的情节,以营销空间媒体的价值和数量。在这个过程中,

空间媒体,一个存在已久但刚刚被抛弃的概念,未来将如何发展?我们将拭目以待。

本期《空间传媒》主题文章预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